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及就业途径分析
被引量:3
摘要
文中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 。
出处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第5期75-76,84,共3页
Journal of Qingha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共引文献183
-
1章铮.照看家人与中国农民工供给[J].政治经济学报,2023(2):127-138.
-
2张建成,李健.森林分类经营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林权制度模式设计[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28(6):92-95. 被引量:1
-
3汪洪艳.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探讨[J].经济师,2006(6). 被引量:1
-
4曾鹏,袁振福,杨莎莎.论新时期工农矛盾及解决措施[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11):24-25.
-
5韩福明,黎鸿雁,张敬辉.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成因[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3(2):63-65. 被引量:4
-
6张凤路,刘雪春.农业生产的女性化趋势与农业科技推广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3(4):64-65. 被引量:12
-
7费广胜.改革户籍制度 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2(1):50-51. 被引量:5
-
8钟菊英,刘勇.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构成、机理与战略选择[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5):17-20. 被引量:5
-
9高慧.人口流动与人力资源开发[J].西北人口,2001,22(4):4-7. 被引量:5
-
10刘勇,钟菊英.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形成结构与转移战略研究——兼“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辩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25(5):11-15.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23
-
1高光照.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35(3):6-9. 被引量:8
-
2李玉江,王煜琴.资源禀赋与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相关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人文地理,1999,14(4):73-76. 被引量:1
-
3徐育才.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行为[J].经济地理,2005,25(1):56-59. 被引量:14
-
4王玉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与政策选择[J].乡镇经济,2005,21(1):20-23. 被引量:8
-
5黄新文,陶抵辉.南方大棚小型西瓜的栽培及效益分析[J].中国蔬菜,2005(4):52-52. 被引量:2
-
6粟周群.不同种苗结构对西瓜栽培效益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5,33(3):36-37. 被引量:7
-
7杨文耀,张雄,轩继春,张建中.河套灌区瓜类作物间作油用向日葵技术模式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4,19(F12):141-143. 被引量:7
-
8彭荣胜.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城市化进程实证——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1):122-125. 被引量:21
-
9朱元凤.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及对策[J].现代农业,2007(5):76-77. 被引量:2
-
10卢东宁,王晨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07(7):10-11. 被引量:6
-
1张建斌.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分析[J].内蒙古统计,2003(4):41-42.
-
2金光.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6(36):128-128. 被引量:2
-
3曾卫东.当前农村土地流转障碍因素及其解决途径分析[J].才智,2013,0(35):361-362. 被引量:2
-
4罗建军.山西农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分析[J].山西农经,1997(2):13-16.
-
5尹建彪.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初探[J].商场现代化,2011(18):156-157.
-
6晏明霞.试论加强电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途径[J].赤子,2015(2):1-1. 被引量:3
-
7张长娟.转变我国农业增长方式途径分析[J].学习论坛,1997,13(7):41-42.
-
8李萍.坚持科学发展观与解决农民增收的途径分析[J].中国合作经济,2004(5):29-30.
-
9机械工业节材途径分析[J].经营管理者,1990(10):14-18.
-
10张朝彪.工程项目利润最大化途径分析[J].江苏建筑,2011(4):108-109.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