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29-31,共3页
Education and Vocation
同被引文献39
-
1汤新华.美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07(9):79-81. 被引量:1
-
2许家成.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准备式和支持式模式[J].中国特殊教育,1998(2):34-38. 被引量:41
-
3黄金来.再论农村基础教育的方向——对一种错误观点的澄清[J].教育发展研究,2007,27(05A):20-23. 被引量:5
-
4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
5迈克尔·W·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16.
-
6[5][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
7汤玉权,韩轶春.以财政均等化统筹城乡发展——以国家整合为视角[J].贵州社会科学,2007(8):125-129. 被引量:7
-
8王秀,夏金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指标难于经济指标-专访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陆学艺[N].中国经济时报,2002-11-15.
-
9邹国良,高芬.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2068-12069. 被引量:2
-
10李黎红.探寻特教学校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全国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侧记[J].现代特殊教育,2008(1):4-8. 被引量:5
引证文献7
-
1高海林.农村义务教育中职业教育内容的渗透[J].职业教育研究,2006(4):10-12. 被引量:1
-
2孙奇,刘彦伟.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的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2):142-145.
-
3冉毅,赵红梅.新时期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J].教育与职业,2008(29):170-171.
-
4周晓兰,廖新梅.论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5):106-108. 被引量:5
-
5季振宇.义务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理念的渗透[J].职业技术,2010(12):25-26. 被引量:1
-
6吴忠良,甘昭良.聋校课程嵌入职业教育:必要性、内容与模式[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36(4):15-20. 被引量:1
-
7娄元元.我国初中职业启蒙教育研究与展望[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2(3):36-40.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10
-
1娄元元,袁文杰.西南边疆地区初中生职业启蒙教育需求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5):57-63. 被引量:3
-
2刘旭艳.基础教育的“实现”与“未实现”——基于对农村基础教育弱化现象的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4):117-121. 被引量:1
-
3敖特根,迎春.高职物理教学实践中的教学尝试[J].考试周刊,2008,0(1):117-118.
-
4杨玉冰.对农村基础教育辍学、厌学加剧情况的分析[J].科教导刊,2013(20):210-212. 被引量:1
-
5刘亚萍,何怡.浅析中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J].科技视界,2014(1):159-160.
-
6陈月兰.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与方法探索[J].甘肃科技纵横,2014,43(7):104-105.
-
7邓宏宝.工匠精神:职教名师必备素养与成长动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17):10-13. 被引量:16
-
8李彦群.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历程回顾和未来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20(5):16-21. 被引量:5
-
9王瑜,娄雨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扶贫政策的历史演进[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3(6):10-15. 被引量:1
-
10申绯翡,张玉国,杨全中.“三教”“三融”背景下职业启蒙教育多方协作的现状、困境及工作路径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版)(中),2024(9):19-21.
-
1曾俊,温金英.对高校学生干部职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成功,2011(24):26-26. 被引量:2
-
2张力成.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5(10):189-190.
-
3W.F.柯纳尔,张法琨,方能达.充分注重职业预备知识的教学[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85,0(1):10-14.
-
4稿约[J].青年教师,2012(1).
-
5稿约[J].青年教师,2012(4).
-
6稿约[J].青年教师,2012(5).
-
7稿约[J].青年教师,2012(7).
-
8稿约[J].青年教师,2012(2).
-
9投稿指南[J].青年教师,2012(12).
-
10投稿指南[J].青年教师,201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