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江西农业科技》
2001年第6期16-18,共3页
Jiangxi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同被引文献12
-
1高良艳,周鸿飞.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07(1):26-28. 被引量:96
-
2况浩池,曾正明,罗俊涛,陈光珍,杨扬.超级杂交稻新组合II优602经济性状及产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3832-3833. 被引量:6
-
3夏维陆.两系杂交中籼皖稻119产量结构分析及高产栽培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371-5372. 被引量:6
-
4蔡立森,王建武,刘娣.机插水稻产量形成规律及高产群体质量指标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258-10259. 被引量:23
-
5胡梅桦,周佳民,孙丁贺,熊昌明,朱旺冲,黄敏.湖南省水稻新品种产量构成因子与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780-11781. 被引量:5
-
6董习华,张士陆,张荣,程秀萍,汪丽,罗跃进,熊忠炯,王学会,杨志朝.超级杂交稻组合的产量性状和株叶形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789-11791. 被引量:9
-
7苏利英,王建兵,徐庆国,雷天问,尹朝晖.基本苗对超级稻丰源优299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569-3570. 被引量:8
-
8范松,袁彩勇,时号,叶玉秀.淮稻10号的适栽地区与产量稳定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1):8966-8967. 被引量:2
-
9程建平,熊佑能,费震江,杨利,张舒,张明学.培两优3076产量及构成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3):14466-14467. 被引量:5
-
10王曙光,谢成林,韩国路,刘建辉,张菊芳,王汝利.南粳44超高产形成规律与关键栽培技术研究[J].江苏农业学报,2009,25(1):13-18. 被引量:9
-
1优质稻“赣晚籼30号”[J].中国科技成果,2004(24):58-58.
-
2于善新,万书波,封海胜.夏直播花生高产指标及配套栽培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1992,24(3):21-23.
-
3夏光宏,魏宝磊.机插淮稻9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9):141-142. 被引量:1
-
4李卫东,卢为国,梁慧珍,许景菊,王韧.河南省夏大豆再高产主要农艺性状量化的探讨[J].华北农学报,1999,14(4):30-33. 被引量:3
-
5邱兵余,陈大洲,肖叶青,涂英文,熊玉珍.“赣晚籼30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Ⅰ.主要特征特性观察[J].江西农业科技,2001(4):6-8. 被引量:1
-
6涂英文.赣晚籼30号高产栽培技术[J].农村百事通,2000(13).
-
7周求根,黄凯琳,唐禹成,黄元文.杂交稻新品种紫两优5218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稻麦科技,2012,30(4):48-50.
-
8谷登斌,朱永歌.长江流域棉区杂交棉高产栽培技术商榷[J].江西棉花,2009,31(3):15-18. 被引量:1
-
9龚思海,陈竹林.赣晚籼30号高产优质栽培关键技术[J].江西农业科技,2004(7):39-41. 被引量:2
-
10郝建平.垄作栽培对麦田生态效应及产量结构的影响[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10):4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