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9-54,共6页
Reform
同被引文献33
-
1丘海雄,徐建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的地方政府行为[J].管理世界,2004,20(10):36-46. 被引量:85
-
2梅丽霞,蔡铂,聂鸣.全球价值链与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4):11-13. 被引量:38
-
3李正图.我国所有制制度变迁研究[J].社会科学,2005(5):13-20. 被引量:3
-
4林汉川,管鸿禧.不同区域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改革,2005(3):83-91. 被引量:6
-
5韩广洁.论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发展趋势[J].齐鲁学刊,2005(4):151-153. 被引量:1
-
6梅丽霞,柏遵华,聂鸣.试论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J].科研管理,2005,26(5):147-151. 被引量:53
-
7刘芹.产业集群升级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2007,28(3):57-62. 被引量:58
-
8张杰,张少军,刘志彪.多维技术溢出效应、本土企业创新动力与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基于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形态的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7(3):47-67. 被引量:73
-
9.《公交电视猛放烂广告烦!》[N].《广州日报》,2002年7月16日.
-
10.《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EB/OL].《新华网》,2003年10月22日.
引证文献4
-
1徐善长.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比较:江苏与浙江[J].改革,2006(4):44-48.
-
2左正.珠江三角洲利用外资发展高新产业的研究[J].南方经济,2002,31(6):39-41.
-
3胡汉辉,沈群红,胡绪华,王贤梅,吴小松,孙雨亭.产业创新集群的特征及意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4(5):34-44. 被引量:13
-
4吕美行.苏南模式新发展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3,14(3):10-12.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4
-
1毛广雄.“苏南模式”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相对贫困问题[J].人口与经济,2004(6):7-11. 被引量:15
-
2刘怀德.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51(6):79-85. 被引量:1
-
3王贤梅,胡汉辉.创新型产业集群效率评价与分解——链式结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24):61-68. 被引量:5
-
4李雨静.浅析县级区域产业创新集群——以太仓为例[J].市场周刊,2023,36(6):65-68.
-
5唐永伟,刘合林,聂晶鑫.城市创新型产业集群类型识别、组织特征及生成机制研究--以武汉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40(12):88-98. 被引量:6
-
6宣春霞.数字经济背景下苏州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策略分析[J].市场周刊,2023,36(8):37-41. 被引量:1
-
7陈良华,王豪峻,宿晓.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5(4):38-48. 被引量:3
-
8刘洪民,武兆倩,王诗琪.从产业集聚到产业创新集群:浙江新材料科创和产业高地建设的思考[J].高科技与产业化,2023,29(10):60-65.
-
9史亚洲.新质生产力视野下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逻辑和着力点[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1):1-14.
-
10刘瑜,陈瑞伊,徐彤.资本投入与数字经济对产业创新影响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保定学院学报,2024,37(2):1-10.
-
1信息集锦[J].上海集体经济,2003(5):47-48.
-
2陈红.建设村级经济新高地 再创物质文明新成就——诸翟村探索具有自我特点的村级经济发展之路[J].上海农村经济,1999(6):11-13.
-
3王安岭.苏南经济发展格局的再认识[J].江苏农村经济,1999(3):18-20.
-
4赵彭生.苏南模式的内涵和苏南经济发展新思路[J].中外企业,2001(2):33-38.
-
5苏简亚.试论“积极提高苏南”的意义及其途径[J].江海学刊,1984(5):35-37.
-
6马洪.苏南经济活力之源[J].经济管理,1991,17(10):52-54.
-
7周梅芳.村级集体经济现状及发展思路[J].经济视野,2013(23).
-
8高纪明.推进项目建设 实现“苏中突围”[J].新企业,2003(5):4-4.
-
9王正明.苏南经济市场化过程中的政府行为[J].苏南乡镇企业,1997(12):6-8.
-
10严英龙.苏南率先迈向现代化的历程[J].学海,1998(6):1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