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8-51,共4页
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
参考文献5
-
1王承绪,许辉.《战后英国高等教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70页.
-
2张秦全.《英国的高等教育历史·现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9页.
-
3赵明.《高校合并基本结束》,《中国经济时报》,2000.11.7.
-
4《高校招生规模2001年继续扩大》,《人民日报》,2000.12.5.
-
5翟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0年成就辉煌》,《中国教育报》,2001.2.17,1版.
同被引文献12
-
1郑功成.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的政策取向[J].中国劳动,2006(4):17-19. 被引量:97
-
2黄中庸,周建民,陈令霞.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演变的价值分析[J].理论界,2006(8):128-130. 被引量:22
-
3陈小花.论大学生“就业难”与高校“大就业”体系的构建[J].韶关学院学报,2006,27(10):140-142. 被引量:5
-
4杨宜勇,朱小玉.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25-27. 被引量:29
-
5娄峥嵘.公共服务市场化中的政府职能探析[J].行政与法,2008(3):4-6. 被引量:3
-
6张光斗.加强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结合是发展经济的关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8,46(4):7-8. 被引量:1
-
7眭依凡.大学使命:大学的定位理念及实践意义[J].教育发展研究,2000,20(9):18-22. 被引量:88
-
8张鹏.中外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之比较[J].教育发展研究,2002,22(10):40-43. 被引量:10
-
9刘献君.论高等学校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1):24-28. 被引量:275
-
10刘智运.高等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内涵[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53-55. 被引量:98
二级引证文献12
-
1娄玉珍,李阿芳.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宏观调控手段探讨[J].管理学刊,2009,22(6):67-69.
-
2张福喜,白雪松,郝永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发与维护的实践研究——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例[J].大家,2011(19):206-207.
-
3熊显名,郭庆.“以人为本”理念在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计算机教育,2007(06X):65-66. 被引量:2
-
4王亚娜.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7):174-176.
-
5杜瑞杰.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2(4):316-316. 被引量:5
-
6朱晓文,张明亮,曹露,王翠玲.大学生就业难的破解策略[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117-119. 被引量:1
-
7李雯,陈学法.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下),2010(10):177-179. 被引量:6
-
8沈晓燕.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职责定位与政府管理的法律纬度[J].行政与法,2010(10):17-19. 被引量:2
-
9刘旭.“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大学艺术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2(5):122-122. 被引量:1
-
10袁金妗.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0):118-119.
-
1张兆鹏,王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时代教育,2015,0(5):243-244. 被引量:2
-
2陆云泉.“减负增效”,我们在行动[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4(9):70-70.
-
3张敏.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评价[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33(12):83-84. 被引量:4
-
4黄金铎.基于高中语文课外阅读评价的思考[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5(12):358-358.
-
5赵今.对英语课堂教学的体会[J].祖国(建设版),2013(7):142-143.
-
6单桂锋.对当前本科教育基本特征变化的基本认识[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0(1):42-44. 被引量:3
-
7李洪锦.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70-71.
-
8张宇绰.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中学),2007,0(8):12-12.
-
9孙宪民,肖玉平.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探讨[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0,13(3):156-157. 被引量:5
-
10刘弟久,党文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探讨[J].情报科研学报,1992(1):1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