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56-56,共1页
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40
-
1邓惠明.略论“主体——发展”性道德教育模式的实施[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86-89. 被引量:1
-
2周烁,庄兴忠.构建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3,22(2):55-57. 被引量:4
-
3周仁准,张平波.对主体性德育与灌输问题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3):140-141. 被引量:1
-
4罗美华,戚明钧.论高校主体性德育目标的价值取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7):39-41. 被引量:3
-
5林仁杰.试论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特征和方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7):273-275. 被引量:7
-
6卢勃.德育过程主客体关系探讨——兼谈主体性德育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00(4):20-22. 被引量:7
-
7张忠华.对道德教育模式研究的反思[J].现代大学教育,2004,20(6):64-68. 被引量:24
-
8罗美华,戚明钧.论高校主体性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的改革[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7(1):87-91. 被引量:6
-
9蔡茂华.柯尔伯格主体性道德教育观及其启示[J].中州学刊,2005(4):132-134. 被引量:5
-
10王欣.主体道德教育的凸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2(11):74-76.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20
-
1罗晓红,孙鸣.高校道德教育的关键:培育学生的道德主体性[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18(6):90-92.
-
2姜玲玲.主体性德育是培养个体道德的必然选择——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92-97.
-
3孙玉姣.论主体性德育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6):54-55.
-
4张丽,郑家福.语文课切莫扬善弃真[J].当代教育科学,2012(14):54-55.
-
5尹文涛.强化大学生接受心理 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J].科技信息,2013(3):173-173.
-
6皮淑玲.对“规范化”德育教学的思考[J].科学咨询,2013(45):63-64.
-
7马亚静.论主体性德育[J].中国电力教育,2002(1):32-36. 被引量:11
-
8王亚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研究[J].考试周刊,2015,0(2):24-25.
-
9陈建萍.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路径[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1):71-74. 被引量:6
-
10顾婷婷.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上旬刊),2016(5):11-11.
-
1刘永锋.浅析大学生自尊心的社会影响因素[J].青年与社会,2015,0(8):47-47.
-
2韩作伟,岳恩圣.谈主体性道德素质培养[J].行政与法,2002(10):89-90.
-
3耿丽萍.主体性道德人格培养的依据与机制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21):65-66. 被引量:3
-
4郭淑英.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与班主任工作[J].卫生职业教育,2004(15):25-27.
-
5吴佩杰.主体性道德素质教育:教育现代化对中小学德育的召唤[J].柳州师专学报,1999,14(2):79-84. 被引量:1
-
6吴玉梅.中学生网络依赖(网瘾)形成的社会影响因素及其应对措施[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2):65-67. 被引量:1
-
7杨名刚.主体性道德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教育探索,2004(8):94-96. 被引量:8
-
8邹婷.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建构[J].幸福生活指南(高等职业教育),2012(9):165-168.
-
9王晓宏,魏荣.关于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2):98-101. 被引量:3
-
10曾天山,郑炯.国外私立学校的社会影响因素论析[J].外国教育研究,1996(2):50-56.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