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厦门科技》
2001年第6期59-61,共3页
Xiamen Science & Technology
同被引文献23
-
1贺常梅,乔晓春,程勇,朱萌,陈卫.中国人的代际关系:今天的青年人和昨天的青年人──实证研究报告[J].人口研究,1999,23(6):56-62. 被引量:16
-
2高健生,刘宁.论我国家庭亲子关系演变的趋势[J].东岳论丛,1987,8(5):51-58. 被引量:2
-
3边馥琴,约翰.罗根.中美家庭代际关系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1(2):85-95. 被引量:49
-
4李全棉.农村劳动力外流背景下“隔代家庭”初探——基于江西省波阳县的实地调查[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10(6):31-36. 被引量:17
-
5刘笠萍.城镇养老的现状及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9(1):56-58. 被引量:7
-
6熊跃根.中国城市家庭的代际关系与老人照顾[J].中国人口科学,1998(6):15-21. 被引量:90
-
7郭于华.代际关系中的公平逻辑及其变迁——对河北农村养老事件的分析[J].中国学术,2001,3(4):221-254. 被引量:230
-
8刘桂莉.眼泪为什么往下流?——转型期家庭代际关系倾斜问题探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6):1-8. 被引量:86
-
9宋璐,李树茁.代际交换对中国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基于性别差异的纵向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6(4):14-20. 被引量:55
-
10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费孝通社会学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86
-
1金岩.看印度[J].中国摄影家,2013(2):152-155.
-
2陈明远.“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存争议[J].共产党员(下半月),2008(4):56-56.
-
3王莹.中国古代女性美的变迁[J].戏剧之家,2010(3):80-80.
-
4刘志明.不再天真[J].商业时代,2008(12):1-1.
-
5姚娜,杨康贤.云南高校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0):6-7.
-
6唐红,王峰.试论重庆民族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互动[J].民族论坛,2008(2):38-39.
-
7范进.当代中国哲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J].学术界,1987(3):11-13.
-
8杨云平.游画印度:别样人生[J].旅行者,2009(1):174-175.
-
9陈明媚.试论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23-27. 被引量:3
-
10汪瀛,屈春玉.关于“中外文明交流与自主创新”设题[J].中学政史地(高中历史版),2009(5):117-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