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新闻记者》
CSSCI
2002年第2期24-26,共3页
Shanghai Journalism Review
共引文献37
-
1刘晓程,王赟.我国“媒介批评”研究的概念语境[J].重庆社会科学,2008(9):73-76. 被引量:5
-
2王君超.媒介批评的现状、机遇与挑战[J].今传媒,2005,13(10X):24-28. 被引量:4
-
3谢静.媒介批评在实践中发展——以《新闻记者》的媒介批评实践为例[J].新闻大学,2005(4):38-40. 被引量:5
-
4侯智勇.探寻未来的方向——移动增值服务进入发展新阶段[J].中国新通信,2006(1):74-75.
-
5凌霞.瞬间钟情 索尼网络随身听NW-E503[J].数字通信,2006,33(2):78-78.
-
6张羽.对媒介批评若干基本问题的再思考[J].今传媒,2006,14(10X):24-25. 被引量:1
-
7音坤.也谈媒介批评的概念——兼谈国内对于媒介批评概念的研究现状[J].滁州学院学报,2007,9(2):43-45. 被引量:1
-
8熊燕舞.新闻阅评是特殊的媒介批评[J].今传媒,2007,15(12):43-44.
-
9张羽.关于媒介批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辨析[J].理论导刊,2008(3):40-41. 被引量:3
-
10陆丹.媒介批评课程教学方法与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研究——基于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特点的思考[J].长江论坛,2009(4):92-94.
同被引文献36
-
1王君超.媒介批评——历史与走向[J].国际新闻界,1999,21(2):29-35. 被引量:8
-
2吴迪.媒介批评:特性与职责[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995,20(5):1-6. 被引量:34
-
3谢静.20世纪初美国的媒介批评与新闻专业主义确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11(2):73-78. 被引量:31
-
4许倩.美国新闻公评人制度的历史和现状[J].新闻记者,2004(10):49-50. 被引量:1
-
5王君超.我国媒介批评的现状与思考[J].报刊之友,2002(1):23-25. 被引量:7
-
6吴靖,云国强.媒介批评的重构——兼论媒介批评的公共性[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5,27(2):13-17. 被引量:5
-
7刘建明.关于媒介批评与媒介批评史的对话——刘建明答《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编辑任勇胜先生问[J].新闻与写作,2006(8):31-32. 被引量:2
-
8易前良.西方“电视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28(5):153-155. 被引量:6
-
9[美]新闻自由委员会 展江 王征 王涛译.《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51、60页.
-
10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1卷[C].,..
引证文献8
-
1谭舒,袁传峰.网络BBS与媒介批评[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6(4):51-53. 被引量:3
-
2刘晓程.媒介批评:类别探讨与特征反思[J].新闻记者,2005(4):28-31. 被引量:6
-
3张羽.对媒介批评若干基本问题的再思考[J].今传媒,2006,14(10X):24-25. 被引量:1
-
4李立.反思电视的消极社会文化后果:一种柏拉图式的媒介批评传统[J].新闻界,2007(3):28-30. 被引量:3
-
5张羽.关于媒介批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辨析[J].理论导刊,2008(3):40-41. 被引量:3
-
6丁云亮.“媒介批评”的概念歧义及其叙述困境[J].新闻知识,2012(5):12-13.
-
7陈佩妮.浅析互联网媒介批评[J].商,2015,0(11):200-200.
-
8贾艳霞.社会转型期我国媒介批评的现状和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3):69-69.
二级引证文献16
-
1张春生.高校校园BBS:从公告板系统到校园门户网站[J].青年研究,2005(10):14-20. 被引量:18
-
2陈芝.我国近年来媒介批评的得与失[J].新闻爱好者,2007(2):22-23. 被引量:2
-
3张鸿梅.媒介批评概念在我国的演变及启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30(12):85-87.
-
4赵建基.浅议我国媒介批评实践与理论[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0,22(2):67-69.
-
5崔萍.浅论电视文化的后现代特征[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0(17):185-186. 被引量:1
-
6聂静虹.媒介生态视角下的网络隐私权保护[J].当代传播,2010(3):90-92. 被引量:3
-
7雷转运.现代宣传工具运行机制之社会心理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0(10):9-10. 被引量:1
-
8雷转运.社会心理视域下的现代宣传工具管理机制[J].社科纵横,2011,26(5):38-40.
-
9荀利波,关云波.网络文学创作中的读者介入类型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27(4):34-37.
-
10王伟.审美乌托邦的迷思——后现代文化视阈下的否定性诗学[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2):17-22. 被引量:1
-
1周维强.时评散论[J].新闻采编,2003(1):10-11.
-
2聂世勇,张富强.企业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初探[J].新闻爱好者,2002(5):10-11.
-
3扬深度报道之长 提高报纸宣传质量[J].新闻战线,1996(5):22-24.
-
4肖景辉,张昭.浅谈批评报道的采访艺术[J].活力,2004(8):122-122.
-
5廖平儒.浅析采写批评报道的畏难情绪[J].声屏世界,1999,0(1):47-48.
-
6阎晶明.关于电视文艺批评的意见[J].中国电视,2011(7):17-17. 被引量:1
-
7赵小乐.浅议新闻批评与自我批评[J].新闻知识,2007(8):78-79.
-
8张长通.群工部记者有苦更有乐[J].传媒观察,1995,0(8):45-45.
-
9刘文颖.浅议批评性报道的采访策略[J].活力,2012(8):132-132.
-
10李汀.面对作品的沉思——2007'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创作回述[J].艺术评论,2008(2):15-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