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3-75,共3页
Curriculum,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参考文献10
-
1李雁冰.走向新的课程评价观[J].全球教育展望,2001,30(1):45-45. 被引量:53
-
2李子建 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313.
-
3Tanner, D. & Tanner, L. 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ory into Practice, 2nd ed., 1980, p90.
-
4W.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74.
-
5李雁冰.重塑教育评定——艾斯纳的课程评价观初探[J].外国教育资料,2000,29(1):25-31. 被引量:47
-
6钟启泉,张华.在东西方对话中寻求教育意义(“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主编寄语).
-
7余凯,徐辉.后现代主义与当代教育思潮引论[J].比较教育研究,1997(6):10-14. 被引量:64
-
8[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
9余碧平.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
10[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共引文献228
-
1诸立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方法探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6(16):78-79.
-
2褚艳红.论高校课程表现的评价标准和方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12-14. 被引量:1
-
3霍巍.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教育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4(6):3-5. 被引量:3
-
4杨武.试论高师院校写作课教学策略[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3):155-156.
-
5刘河燕.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评价研究[J].成功,2010(9):13-14.
-
6李国芳,倪小鹏.新信息技术应用与意义构建型教学:理论和实践[J].新课程(综合版),2008(7):4-7. 被引量:2
-
7张家军.后现代主义之于课程研究的意义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4,25(6):6-11. 被引量:8
-
8王新发,师书恩.计算机辅助学习环境的支撑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9,20(1):42-45. 被引量:5
-
9赵小段.后现代教育思潮的超越与挑战——我国学者关于后现代教育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科学,2004(11):13-16. 被引量:14
-
10王骥.课程评价改革趋势探微[J].成人教育,2004,24(9):34-35.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61
-
1朱伟文,李亚东.试论专业认证推进大学质量文化建设的价值、局限和着力点[J].教育发展研究,2020(7):43-47. 被引量:11
-
2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1998,28(2):24-29. 被引量:71
-
3林智中,马云鹏.课程评价模式及对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1997,18(9):31-36. 被引量:31
-
4余文森.论美国教育评价的历史发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121-126. 被引量:25
-
5俞亚南,姜秀英,陈云敏.宽口径、厚基础的“大土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3(S2):166-169. 被引量:10
-
6刘志军.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8):19-23. 被引量:57
-
7孙翠玲,冯越.表现性评定在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学习评价中的运用[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1):134-137. 被引量:4
-
8孙锋,孙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高职教育评价[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4,13(2):42-45. 被引量:4
-
9缪燕燕,陈红艳.提高就业率的出路在于宽口径重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3(7):100-102. 被引量:4
-
10项国雄.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7):1-5. 被引量:45
引证文献16
-
1刘万海.论教师增权与教师新课程角色的实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24):12-14. 被引量:6
-
2张琴.论中外教育评价思想的发展[J].文教资料,2006(29):29-30. 被引量:1
-
3徐晴,陈明.课程评价目标模式解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3):88-91. 被引量:5
-
4王双兰.教师参与课程评价的必要性[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140-141. 被引量:6
-
5吴明媚.现行高中英语教学评价改革的基本理念[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7(3):43-46. 被引量:8
-
6史宁.量化与质性课程评价范式的分析及其启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0(1):55-58. 被引量:4
-
7吉云松,王英利.基于“功用分类”的高校地理教学评定[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4(11):136-139. 被引量:1
-
8韦焕能.关于教师评价中存在偏差问题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6):64-65. 被引量:3
-
9李茜,唐文.后现代课程观对医学课程评价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2):328-330.
-
10邓美娇,胡金娥.对创新教育评价的几点思考[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4,0(4):49-49.
二级引证文献60
-
1王婷.新课程下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评价的方法[J].学园,2020(14):28-29.
-
2张平,朱海雪.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路径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23,43(11):119-121.
-
3詹世英,许家成.课程本位评估在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中的应用[J].绥化学院学报,2023,43(4):117-120.
-
4都学飞,舒祖菊,郭彦峰,仪登亮,谢建飞,李养良.基于五三二一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与机制探索[J].包装工程,2022,43(S02):181-184. 被引量:1
-
5余建华,王英利,吉云松,盛明.构建高校地理本科“功用分类”课程体系的原则及依据[J].市场周刊,2008,21(9):152-154.
-
6杨俊伟,姜军,王实.我国高等职业学校课程评价现状分析[J].北方经贸,2011(1):120-121. 被引量:1
-
7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题组,张广君,王玉凤,周云虹.课程评价模式研究综述[J].天中学刊,2006,21(4):18-20. 被引量:9
-
8张国莉.对中西课程评价模式的比较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7,6(2):189-191. 被引量:3
-
9张瑞.论课程评价的方法论基础:行动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6(12):53-55. 被引量:1
-
10王中男,贺巍巍,王希亮.课程运作中的教师主体地位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20(1):76-78. 被引量:1
-
1吕颖.构建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新范式[J].纺织教育,2003(3):24-27.
-
2许爱红.学习理论的新进展与学生评价范式的嬗变[J].当代教育科学,2005(3):12-14. 被引量:5
-
3刘飞.表现性评价:一种不容忽视的语文课程评价范式——以中学语文“口语交际”评价设计为例[J].语文教学研究,2016(10):28-33.
-
4汪立成.历史与社会“发展性”评价策略的建构[J].小学科学,2012(2):63-63.
-
5姜伟芬.高中音乐开放式教学评价范式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7):107-107.
-
6陈敏华.兼顾过程与结果——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J].校园英语,2012(21):47-47.
-
7王润,章全武,周先进.云课程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其应对[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5(8):53-56. 被引量:1
-
8李志超,靳玉乐.论课程研究的后现代品性[J].当代教育科学,2011(12):17-19.
-
9观点[J].教育科学论坛,2010(6):80-80.
-
10关于教育价值的评价范式[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70-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