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医学与哲学》
2001年第12期51-53,共3页
Medicine and Philosophy
参考文献6
-
1祝世讷.“五藏”是人身功能子系统[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6):360-364. 被引量:16
-
2陈朝宗.关系哲学:21世纪的哲学[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4(2):25-27. 被引量:4
-
3祝世讷.阴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1):2-6. 被引量:11
-
4张其成.《周易》思维方式及其偏向发展[J].周易研究,1994(1):52-58. 被引量:7
-
5张其成.模型与原型:中西医的本质区别——兼论走出中医现代化悖论的怪圈[J].医学与哲学,1999,20(12):25-27. 被引量:34
-
6张其成.生命的“二体三用”模型[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1):24-27. 被引量:24
二级参考文献15
-
1张其成.从易学象数模式看中医理论实质[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4,10(6):1-3. 被引量:10
-
2张其成.论中医思维及其走向[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4):10-12. 被引量:21
-
3张其成.生命的“二体三用”模型[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1):24-27. 被引量:24
-
4杨学鹏.藏府辩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22-22.
-
5李恩.中医学在未来医学中的作用.中医传统医学发展的理性思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0-41.
-
6张其成,亚洲医药,1996年,增刊,1页
-
7张其成,哲学研究,1996年,3期,65页
-
8艾丰,中介论,1996年,2页
-
9杨学鹏,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年,1期,22页
-
10孙小礼,哲学研究,1992年,2期,20页
共引文献89
-
1周慧敏,黄春凤.功能性疾病与中医辨证浅识[J].中医药学刊,2004,22(7):1330-1331. 被引量:2
-
2张其成.“象”模型:易医会通的交点──兼论中医学的本质及其未来发展[J].周易研究,2002(2):71-80. 被引量:56
-
3黄婉春,舒余安.论模型制作及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5,26(1):119-120. 被引量:6
-
4张其成.从易学象数模式看中医理论实质[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4,10(6):1-3. 被引量:10
-
5韩晶杰,烟建华.中医脏腑概念的形成及学术内涵——兼与石雪梅等同志商榷[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3):176-177.
-
6黄婉春,舒余安.工业设计中的模型制作[J].包装工程,2005,26(4):182-183. 被引量:18
-
7张凤娥.西医专业《中医学》教学的第一堂课[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8(3):166-168. 被引量:1
-
8史仁杰.对中医“证”本质研究之我见[J].吉林中医药,2006,26(3):1-2. 被引量:2
-
9李翠娟,烟建华.论中医“证”的特征[J].河南中医,2006,26(11):16-18.
-
10张天奉,曹洪欣.中医现代化的学术内涵[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1):1398-1399.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81
-
1李光福.中国哲学的自觉——读张立文教授新著《和合学概论》[J].学术月刊,1997,29(12):102-105. 被引量:4
-
2陈新.状态概念的哲学探讨[J].求是学刊,1987,14(3):15-19. 被引量:4
-
3袁世宏,王天芳.多元统计方法在建立证候诊断模型研究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4):9-11. 被引量:26
-
4邓运龙.认识经验训练 发展理性训练[J].体育科学,2004,24(9):41-47. 被引量:32
-
5张力为.研究报告评价标准的界定与联想[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71-73. 被引量:5
-
6烟建华,李翠娟.对“辨证”研究中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2):709-711. 被引量:4
-
7朱文锋,张华敏.“证素”的基本特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17-18. 被引量:257
-
8孔庆鹏.大型运动会参赛组织指挥若干问题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5(2):3-7. 被引量:6
-
9李翠娟,烟建华,巩振东.对中医证本质研究的反思[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4):271-272. 被引量:10
-
10侯春俤.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模型及其主导因素特征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5,27(1):7-9. 被引量:7
引证文献7
-
1史仁杰.对中医“证”本质研究之我见[J].吉林中医药,2006,26(3):1-2. 被引量:2
-
2袁世宏,张连文,杜彩凤,王天芳.辨证理论的隐结构思想[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4):221-225. 被引量:5
-
3邓运龙.中国特色运动训练理论创新及其先导作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1):114-123. 被引量:25
-
4李翠娟,烟建华,巩振东.从整体关系探讨中医证的本质[J].中医杂志,2011,52(1):12-13. 被引量:8
-
5李宇铭.“辨证论治”的五种误用(下)[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4):878-880.
-
6陈勇,张雷.浅谈有中国特色的保健食品发展策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3,19(3):261-263. 被引量:6
-
7李国臣,王冠民,崔文艺.胡希恕方证辨证说略[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10):39-41. 被引量:29
二级引证文献74
-
1林萍,庆慧.庆慧教授治疗高血压病伴焦虑症经验[J].中医临床研究,2022,14(24):63-65. 被引量:2
-
2彭旋,陈晓锋.陈晓锋教授运用六经辨证法治疗眩晕症验案举隅[J].亚太传统医药,2021,17(6):82-84. 被引量:2
-
3徐芳,赵春,张雪辉.螺旋藻胶囊对营养性肥胖大鼠减肥作用的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26(6):34-35. 被引量:10
-
4张翠玲.从桂枝汤证看《伤寒论》的汤方辨证[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3):34-35. 被引量:1
-
5马娜,王建红.中医方证现代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8):1375-1376. 被引量:1
-
6李辉,吴新荣,刘文山,肖凯军.我国人参保健食品的发展问题与对策[J].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06,16(6):3-6. 被引量:4
-
7辛智科.《伤寒论》方证治法的源流及发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3):12-15. 被引量:4
-
8王静,李素君,刘宗林,谢忠良,何计国.辣椒素衍生物对大鼠血脂影响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8,29(6):395-398. 被引量:6
-
9郑琳琳.保健食品的现状及其开发前景[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29(7):191-192. 被引量:6
-
10刘江彦,宋俊生.中医药现代化发展问题讨论[J].吉林中医药,2008,28(9):636-639. 被引量:5
-
1李翠娟,孙理军.对基于体质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制作的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2):3329-3330. 被引量:6
-
2邱龙龙,葛继荣.基因芯片在肾虚证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18(8):761-763. 被引量:1
-
3史仁杰.对中医“证”本质研究之我见[J].吉林中医药,2006,26(3):1-2. 被引量:2
-
4郑海生,蒋健,贾伟.中医学肾阳虚证的现代研究概述[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7):1014-1016. 被引量:10
-
5谢梦洲,谢英,黄惠勇,杨力争,田浩梅,莫楠,吴华堂.甲状腺激素在冠心病心气虚证患者血浆中的变化及意义[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5(5):41-42. 被引量:2
-
6陈晓,方肇勤.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在虚证实验动物中的变化[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6(2):61-61. 被引量:7
-
7孙益鑫,夏善玲.证本质研究现状的反思[J].中国医药学报,1997,12(5):11-13. 被引量:2
-
8刘学耀.证本质研究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J].中医药学报,1989,17(3):3-4.
-
9洪治平.五脏证本质研究的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1998,25(9):390-390.
-
10于培明,田智勇,许启泰,董诚明,李恒.辛夷研究的新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7):652-653. 被引量: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