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聚焦于唐代诗僧文化中前人所忽略的两个问题:一是对僧诗所应包含内容的认识:一是诗僧对文人影响的强化。
出处
《皖西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38-41,共4页
Journal of West Anhui University
参考文献7
-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
2吴庚舜、董乃斌.唐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
3汤用彤.隋唐佛教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2.
-
4景琳.中国古代寺院生活[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
5平野显照(日本,张相生译).唐代的文学与佛教[M].台湾:业强出版社,1987.
-
6杨鸿年.隋唐两就坊里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
7唐代文学研究(第三辑)[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共引文献17
-
1吕耀森.李煜与词的抒情性特征[J].中州学刊,2006(4):202-204. 被引量:2
-
2陈磊.韩愈文道观与思孟溯源承接考[J].天中学刊,2007,22(6):84-85.
-
3李敏.司空图诗中的生机[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4(10):51-54.
-
4邓小军,马吉兆.铜雀台诗“宫怨”主题的确立及其中晚唐新变[J].北方论丛,2009(4):16-20. 被引量:4
-
5吉星.论曲江宴等宴饮活动在词的起源中的作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78-79.
-
6刘海荣.杜牧古体诗尚雄的审美倾向与原因[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6):44-49.
-
7陈为兵.刘蜕散文艺术特点[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1(11):13-14.
-
8史素昭.试论唐代叙事诗的传记文学因素[J].贵州社会科学,2013(4):54-58. 被引量:1
-
9王敏.试论李益的乐府诗创作[J].唐山学院学报,2013,26(4):59-62.
-
10张智炳.新时期以来韩愈《毛颖传》研究述论[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5-48.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23
-
1钱学烈.寒山子年代的再考证[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15(2):101-107. 被引量:11
-
2孙昌武.论皎然《诗式》[J].文学评论,1986(1):102-111. 被引量:11
-
3赵盛德.论皎然的境界说[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4(4):18-21. 被引量:2
-
4王运熙.皎然诗学述评[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9(1):17-26. 被引量:8
-
5高华平《唐代的诗僧与僧诗》,《闽南佛学》2007年第5期.
-
6张晶.皎然诗论与佛教的中道观[J].文学遗产,2007(6):107-116. 被引量:8
-
7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附记》,《全唐诗外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P326.
-
8陈尚君《全唐诗续拾》“凡例”,见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
-
9陈尚君《全唐诗续拾》“前言”,见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
-
10萧丽华《唐代僧人诗格的诗学意义>,《唐代文学研究》第13辑.
-
1叶霞.东晋僧诗论[J].北方文学(下),2014,0(8):40-41.
-
2彭文良,木斋.论秦观对东坡词的接受[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3):44-51.
-
3徐臻.日本早期诗僧的文化解读[J].外国问题研究,2012(2):49-55. 被引量:1
-
4杜俊莹.分析女性主义下《飘》的主人公斯嘉丽的爱情观[J].商业故事,2016,0(18):146-147.
-
5凌薪乔.试论美国文学中的“荒野”意向[J].商业故事,2016,0(19):158-159.
-
6崔彦.版本变迁对现代文学研究之影响(1)[J].全国新书目,2008,0(1):79-81.
-
7邵文实.敦煌俗文学作品中的骈俪文风[J].敦煌学辑刊,1994(2):42-50. 被引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