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网络社会中的作用──日本信息政策展望
被引量:3
出处
《开放导报》
2001年第7期17-18,共2页
China Opening Journal
同被引文献14
1 宋林飞.中国社会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与运行[J] .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1):69-76. 被引量:129
2 韩克庆.比特时代对人类社会的重构[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96-101. 被引量:10
3 张彬,庞涛.网络生存与社会控制[J]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9(5):72-77. 被引量:13
4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
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8.
6 [7]Ulrich Beck. Risk Society: Towards a New Modernity, translated by Mark Ritterbreak, Sage Publications, 1998; Ulrich Beck, Anthony Giddens and Scott Lash: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Politics, Tradition and Aesthetics in the Modern Social Order,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 1994.
7 孙敬水.数字鸿沟: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EB/OL].http://www.drcnet.com.cn/NEW—fulltextindex/sl.asp,2002.12.30.
8 胡延平.“数字鸿沟:中美差距越拉越大”[EB/OL].http://www.chinabyte.net/20001030/128066.shtml,.
9 王春正.中国信息年鉴[M].中国信息年鉴期刊社,2001..
10 Philippe Chone .Universal service obligation and competition. Information Economics'and Policy, 2000(12).
二级引证文献21
1 毕强,杨达.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研究的现状[J] .图书情报工作,2008,52(5):28-32. 被引量:2
2 李锦.数字鸿沟与信息扶贫[J] .现代情报,2006,26(3):36-38. 被引量:13
3 薛伟贤,王涛峰.我国“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分析[J] .情报杂志,2006,25(5):109-111. 被引量:14
4 薛伟贤,王涛峰.“数字鸿沟”研究述评[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190-193. 被引量:17
5 赵青.刍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字鸿沟与信息服务[J] .现代情报,2007,27(3):49-51. 被引量:3
6 王云生.数字鸿沟的内涵、成因及其对策探讨[J] .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27(4):16-18. 被引量:5
7 陆峰,李新,周汝瑞.我国数字鸿沟的成因和影响因素及消除策略研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32):93-96. 被引量:3
8 刘霞.我国信息政策研究(2000—2007年)综述[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4):98-99. 被引量:2
9 张新鹤,肖希明.国内外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的比较与思考[J] .图书与情报,2008(6):1-4. 被引量:6
10 薛伟贤,张飞燕.数字鸿沟的成因、测度、影响及弥合方法[J] .软科学,2009,23(1):17-24. 被引量:6
1 老沈.美国:紧握IT革命的主导权[J] .Internet信息世界,2000(8):34-35.
2 冯昭奎.互联网革命的五大意义[J] .世界知识,2000(13):30-33. 被引量:6
3 冯昭奎.IT革命与中国[J] .世界知识,2000(11):30-32.
4 金井务.IT革命进入第二阶段[J] .经济展望,2001(6):64-64.
5 邹强.印度IT革命和人才战略[J] .人才资源开发,2001,0(2):44-45.
6 周智华.印度的IT革命[J] .地理教学,2002(1):27-27.
7 招行酝酿第三次“IT革命”[J] .金融电子化,2006(6):85-85.
8 田中景,王寒菊.IT革命在日本进展迟缓的原因及前景[J] .现代日本经济,2001(1):32-36. 被引量:4
9 冯昭奎.IT革命: “更新”综合国力竞争[J] .世界知识,2000(17):12-14.
10 韩俊.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新格局[J] .理论视野,2007(7):9-12.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