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世界建筑》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26-33,共8页
World Architecture
同被引文献23
-
1王伯伟.校园环境的形态与感染力——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校园规划[J].时代建筑,2002,45(2):14-17. 被引量:28
-
2黄厦.高校校园环境营造的几点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5(1):77-79. 被引量:11
-
3肖大威,陈军,王璐,许吉航.理性与浪漫的交织——古镇中心广场方案创作方法思考[J].建筑学报,2002(9):19-21. 被引量:2
-
4汤纪敏.美国校园一瞥[J].世界建筑,1989(2):10-13. 被引量:10
-
5黎源洪.建筑组团的构成元素[J].科技成果纵横,2006(4):104-104. 被引量:1
-
6[美]凯文·林奇.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2001.6.
-
7勒·柯布西耶 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
8山本理显.ARCHITECTURE AS NETWOEK[J].[日]建筑文化,1999,(7):43-43.
-
9山本理显.Are Works Of Architecture To Remain Facilities Of Isolation[J].[韩]建筑文化,2000,(8):69-69.
-
10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引证文献7
-
1肖利琼,刘德腻.大学校园建筑设计与环境建设[J].珠江现代建设,2005(6):31-33. 被引量:3
-
2何振良,李晓东.高校公共建筑与校园景观规划[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8,36(2):20-21. 被引量:1
-
3李鹏飞.体现以人为本的空间组织思维方式——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论人性化建筑环境[J].建筑与环境,2012(5):2-4.
-
4谢晋业.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意匠解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5,30(11):89-93. 被引量:1
-
5赵中.大学建筑组团设计与校园环境关系初探[J].艺术教育,2017(10):180-181.
-
6吉志伟.高校教学建筑中的交流空间——谈山本理显的大学设计[J].华中建筑,2002,20(5):47-49. 被引量:5
-
7陈军,蒋涛.广义进化与建筑思维[J].新建筑,2003(6):19-21.
二级引证文献10
-
1车元元.校园消极空间再生性研究[J].山西建筑,2008,34(29):35-37. 被引量:3
-
2唐立果,贾东.浅析校园水景及其设计[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9,21(3):80-87. 被引量:5
-
3王珊,朱蕾.建筑与场所的融合——东京大学工学部2号馆扩建解析[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0(4):170-173. 被引量:1
-
4李志民,王鑫,王琰.高校整体式教学楼群多义性非功能空间研究[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27(4):115-120. 被引量:5
-
5冯屾,闫纲丽.大学校园建筑景观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11,37(7):20-21. 被引量:5
-
6刘泽明.高校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要点[J].知识经济,2011(13):87-87. 被引量:1
-
7邱汉周.宁德师范学院景观湖植物规划设计[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5,35(2):169-170.
-
8张超金.山地职校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花卉,2016,0(11X):47-48.
-
9侯佳仪.浅析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特点[J].祖国,2019,0(1):64-65.
-
10程文思.高等院校交往空间设计浅析[J].智能城市,2016,2(11).
-
1姜鑫.加强工程管理确保建设质量[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4(31):245-245.
-
2吴凌元,于雁南,刘戎.珠海教育建筑设计初探[J].建筑学报,1998(2):50-53.
-
3李荣海.建筑与环境[J].四川建筑,1993(4):36-36.
-
4周晓麓.建筑与环境关系的一次尝试设计[J].建筑知识,1997,18(5):19-20.
-
5张晓东.现代建筑与环境[J].安徽建筑,2000,7(2):58-58.
-
6陈少光,黄燕鹏.对建设与环境的理解[J].南方建筑,1997(4):51-52.
-
7《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征稿简则[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9,31(1).
-
8尼古拉斯.格雷姆肖,刘健.建筑与环境的平衡[J].中外建筑,2000(5):10-12. 被引量:2
-
9谭正炎.建筑与环境[J].中外建筑,1999(1):6-7.
-
10尼古拉斯.格雷姆,刘健.建筑与环境的平衡[J].建筑学报,1999(7):4-8.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