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广福村遗址的古稻作研究
被引量:2
Investigation on ancient rice in Guang- fu village Site, Wu - jian County
出处
《农业考古》
2001年第3期97-103,共7页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参考文献7
-
1王才林,宇田津彻朗,汤陵华,邹江石,佐藤洋一郎,藤原宏志.根据机动细胞硅酸体形态性状判别籼粳的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1998,12(4):207-214. 被引量:10
-
2王才林,邹江石,汤陵华,丁金龙,张敏,周裕兴,宇田津彻朗,藤原宏志.太湖流域新石器时期的古稻作[J].江苏农业学报,2000,16(3):129-138. 被引量:24
-
3王才林,张敏.高邮龙虬庄遗址原始稻作遗存的再研究[J].农业考古,1998(1):172-181. 被引量:17
-
4王才林,汤陵华,佐佐木章,藤原宏志.植物蛋白石分析法及其在考古学上的应用[J].东南文化,1997(3):10-18. 被引量:15
-
5陈报章,张居中,吕厚远.河南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水稻硅酸体的发现及意义[J].科学通报,1995,40(4):339-342. 被引量:26
-
6王才林,丁金龙.江苏昆山市少卿山遗址的植物蛋白石分析[J].考古,2000(4):87-92. 被引量:3
-
7王才林,丁金龙.张家港东山村遗址的古稻作研究[J].农业考古,1999(3):88-97. 被引量:8
二级参考文献24
-
1王才林,张敏.高邮龙虬庄遗址原始稻作遗存的再研究[J].农业考古,1998(1):172-181. 被引量:17
-
2王才林,汤陵华,佐佐木章,藤原宏志.植物蛋白石分析法及其在考古学上的应用[J].东南文化,1997(3):10-18. 被引量:15
-
3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J].农业考古,1982(1):19-31. 被引量:122
-
4严文明.再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J].农业考古,1989(2):72-83. 被引量:70
-
5张敏,汤陵华.江淮东部的原始稻作农业及相关问题的讨论[J].农业考古,1996(3):106-121. 被引量:17
-
6陈报章,张居中,吕厚远.河南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水稻硅酸体的发现及意义[J].科学通报,1995,40(4):339-342. 被引量:26
-
7汤陵华,孙加祥,张敏,李民昌.高邮龙虬庄遗址的原始稻作[J].作物学报,1996,22(5):608-612. 被引量:16
-
8汤陵华 邹江石 等.江苏梅埝龙南遗址古稻作的调查[J].农业考古,1992,19:70-73.
-
9陈报章,1994年
-
10张居中,农业考古,1994年,1卷,68页
共引文献83
-
1韩莹莹,戴玲玲.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末期江淮东部地区的生业研究[J].南方文物,2023(1):170-177. 被引量:1
-
2张国文,甘恢元,林留根.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先民生计方式研究[J].南方文物,2023(1):161-169. 被引量:1
-
3刘兴林.农田考古的体系构建与理论探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3):153-164. 被引量:3
-
4何凤英.吴地特色的饮食文化──“饭稻羹鱼”[J].东南文化,2000(5):95-96.
-
5卢佳,胡正义.长三角绰墩遗址新石器时期以来间歇性连续稻作证据及其成因探讨[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27(5):605-613. 被引量:2
-
6袁靖,刘建国,高立兵.中国科技考古五十年[J].考古,1999(9):59-68. 被引量:4
-
7宇田津彻朗,邹厚本,藤原宏志,汤陵华,王才林,孙加祥.江苏省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陶器的植物蛋白石分析[J].农业考古,1999(1):36-45. 被引量:10
-
8王才林,丁金龙.张家港东山村遗址的古稻作研究[J].农业考古,1999(3):88-97. 被引量:8
-
9丁金龙,张照根,程振旅.江苏昆山市少卿山遗址的发掘[J].考古,2000(4):32-49. 被引量:15
-
10严文明.我国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J].考古,1997(9):71-76. 被引量:36
同被引文献68
-
1丁金龙,张铁军.澄湖遗址发现崧泽时期水稻田[J].中国文化遗产,2004(1):70-71. 被引量:8
-
2邓振华,高玉.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出土植物遗存分析[J].南方文物,2012(1):156-163. 被引量:42
-
3傅稻镰,黄超,王玉琪.水稻驯化进程与驯化率:长江下游田螺山遗址出土小穗轴基盘研究[J].农业考古,2009(4):27-30. 被引量:7
-
4宇田津彻朗,邹厚本,藤原宏志,汤陵华,王才林,孙加祥.江苏省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陶器的植物蛋白石分析[J].农业考古,1999(1):36-45. 被引量:10
-
5张梅坤.桐乡新桥遗址试掘报告[J].农业考古,1999(3):77-87. 被引量:10
-
6王才林,丁金龙.张家港东山村遗址的古稻作研究[J].农业考古,1999(3):88-97. 被引量:8
-
7黄渭金.河姆渡稻作农业剖析[J].农业考古,1998(1):124-130. 被引量:7
-
8严文明.我国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J].考古,1997(9):71-76. 被引量:36
-
9谷建祥,邹厚本,李民昌,汤陵华,丁金龙,姚勤德.对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的初步认识[J].东南文化,1998(3):15-24. 被引量:46
-
10王才林,汤陵华,佐佐木章,藤原宏志.植物蛋白石分析法及其在考古学上的应用[J].东南文化,1997(3):10-18. 被引量:15
二级引证文献16
-
1王永笛,蔡大伟.多维视角下的家猪起源与驯化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21(2):329-340.
-
2袁靖,潘艳,董宁宁,司徒克,赵辉,秦岭,宋建,陈杰,刘斌,郑云飞,宋姝,吴卫红,林留根,胡耀武,罗运兵,李志鹏,吕鹏.良渚文化的生业经济与社会兴衰[J].考古,2020(2):83-92. 被引量:17
-
3袁发英,王霖娇,盛茂银.作物植硅体形态的应用及其封存有机碳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0,28(12):1932-1940. 被引量:6
-
4董惟妙,胡耀武.人骨稳定同位素视角下长江下游地区史前先民的生存方式及演变[J].南方文物,2020(6):253-260. 被引量:8
-
5袁靖.中国古代生业研究--对“生业与社会”栏目的总结和思考[J].南方文物,2021(1):153-163. 被引量:1
-
6张雨欣,左昕昕,戴锦奇,裴瑶瑶.水稻和旱稻植硅体形态的对比研究[J].微体古生物学报,2021,38(3):285-291. 被引量:4
-
7施崇阳,郭怡.通过食谱分析探讨田螺山与梁王城遗址先民对渔业资源的利用[J].人类学学报,2022,41(2):308-318. 被引量:2
-
8郑晓蕖,杨凡.聚落视野下的海岱地区龙山文化生业研究[J].南方文物,2022(1):152-159. 被引量:1
-
9唐丽雅,郭长江,张博,许稼枢,赵志军.周、楚之间:湖北随州庙台子遗址农作物遗存研究[J].农业考古,2022(3):16-24. 被引量:2
-
10孙炳桂,杨玉璋,罗武宏,程至杰,蓝万里,李全立,张居中.黄淮西部仰韶时代农业结构研究——来自河南石固和贾庄遗址的植硅体证据[J].微体古生物学报,2022,39(3):263-275.
-
1段里成,庞博,商庆银,石庆华,潘晓华,吴自明.双季稻“早籼晚粳”栽培模式周年产量构成与经济效益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9):82-85. 被引量:5
-
2王上成.大田县甜糯玉米发展潜力及建议[J].现代园艺,2014,37(11):24-25.
-
3刘安能,刘祖贵,周新国,孟兆江,陈金平.麦棉套作小麦边际效应与生态效应[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5,24(6):471-476. 被引量:14
-
4郭线茹.桑盾蚧雌介壳在桃园中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5,29(3):256-258. 被引量:4
-
5吴新增.烟草—水稻—莴笋三熟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07,23(2):33-34.
-
6凌启鸿,丁艳锋,张洪程.中华远古稻作始于水稻[J].东南文化,2005(5):6-11. 被引量:4
-
7张恩会,李世林.小小蘑菇带富了一村——记荔浦县新坪镇蘑菇种植能手吴荣学[J].农家之友,2009(5):31-31.
-
8王才林,邹江石,汤陵华,丁金龙,张敏,周裕兴,宇田津彻朗,藤原宏志.太湖流域新石器时期的古稻作[J].江苏农业学报,2000,16(3):129-138. 被引量:24
-
9王春芳,沈正洲,朱慧.乡镇农机维修点的调查与思考——以震泽镇和桃源镇为例[J].江苏农机化,2014,0(5):39-41.
-
10王国槐,官春云,李木旬,于长海,陈社元.杂交油菜制种行比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2(5):440-442. 被引量: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