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农业考古》
2001年第3期197-199,205,共4页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参考文献6
-
1童恩正.中国南方农业的起源及其特征[J].农业考古,1989(2):57-71. 被引量:25
-
2严可均校辑:《全晋文》卷94。
-
3见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卷26《菜部·生姜》
-
4见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卷19《草部·莼》。
-
5苏轼《扬州以土物寄少游》诗:后春莼茁活如酥,先社姜芽肥胜肉。”《苏轼诗集》(清·冯应榴辑注)卷49,中华书局标点本第八册,第2718页。
-
6[法]阿里·玛扎海里著,耿昇译:《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第三编第五节“中国的生姜与丝绸之路”,中华书局1993年第1版。
共引文献24
-
1江玉祥.蜀姜考─—《川味杂考》之二[J].文史杂志,2001(4):24-26. 被引量:1
-
2刘力,解跃华.古代中国南北分治多于东西分治的经济解释[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2,28(S1):25-27.
-
3焦天龙.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岭南地区的史前文化[J].考古学报,1994(1):1-24. 被引量:10
-
4向安强.台湾史前农业探微[J].中国社会科学,1996(2):40-60. 被引量:2
-
5王敬.从考古发现谈江西古代文化渊源[J].南方文物,1992(3):60-66.
-
6焦天龙.岭南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的回顾及相关问题[J].南方文物,1992(1):4-10. 被引量:2
-
7胡效月,安成邦.中国农业起源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8008-8010. 被引量:5
-
8翁齐浩.试论南岭地区稻作起源问题[J].热带地理,1998,18(1):72-79. 被引量:1
-
9李荣华.生态适应与文化创造:汉魏六朝时期岭南人民对植物的利用[J].中国农史,2009,28(4):3-10. 被引量:7
-
10李荣华.“南方本多毒,北客恒惧侵”:略论唐代文人的岭南意象[J].鄱阳湖学刊,2010(5):55-60.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5
-
1蓝勇.中国古代辛辣用料的嬗变、流布与农业社会发展[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4):13-23. 被引量:15
-
2江玉祥.蜀椒考——《川味杂考》之三[J].中华文化论坛,2001(3):22-26. 被引量:7
-
3黄德民,赵国华,陈宗道,阚建全.我国花椒的饮食文化探源[J].中国调味品,2006,31(1):75-81. 被引量:12
-
4吴松弟.宋代以来四川的人群变迁与辛味调料的改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1):91-94. 被引量:10
-
5陈柏青.常璩“川味”断语考[J].四川烹饪,2001(9):19-20. 被引量:1
-
1史伯领.实践教学中菜肴烹饪的定性[J].科技信息,2009(6):141-141.
-
2黄梅丽.菜肴烹饪时的刀工[J].中国食品,1999(21):29-29.
-
3许富林.浅谈调味品在菜肴烹饪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99-99.
-
4王祥初.鲜为人知的“迤北八珍”[J].中国烹饪,2009(1):120-120.
-
5董耀荣,刘秋萍.以茶入菜,养生新风尚[J].康复,2014(5):32-32.
-
6张晓光.菜肴烹饪中勾芡的技术要领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2):51-51. 被引量:7
-
7于勇涛.教如烹饪 学如饮食[J].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2009,29(7):63-64. 被引量:1
-
8许富林.菜肴烹饪中勾芡的技术要领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3):80-80. 被引量:1
-
9张涛,赵节昌.清淡菜肴烹饪要领[J].中国烹饪,2010(3):39-39.
-
10宁望珵.膳夫的诗与紫罗兰菜肴[J].四川烹饪,1995(5):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