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上海企业》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8-19,17,共3页
Shanghai Enterprise
同被引文献27
-
1张耀华.让中国企业健康发展——论“系统思考、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企业的应用[J].人口与经济,2002(S1):178-179. 被引量:1
-
2常波.系统思考与现代企业管理[J].现代企业教育,2001(2):15-16. 被引量:1
-
3李斌,钟毅芳,肖人彬.基于人机集成的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9(5):58-63. 被引量:3
-
4邱昭良.企业中的系统思考[J].中国经济周刊,2004(49):41-41. 被引量:3
-
5杨翠兰.“系统思考”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5,25(2):53-55. 被引量:3
-
6罗云.我国安全生产现状分析[J].中国发展观察,2005(5):33-37. 被引量:26
-
7张雪平.圣吉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内涵及其思考[J].学海,2005(6):205-208. 被引量:13
-
8王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8(1):17-18. 被引量:1
-
9吴子稳,杨川,胡国良,马晓砾.用“系统思考”重新审视绩效管理[J].经济论坛,2006(3):74-76. 被引量:1
-
10谈立成.机电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的仿真[J].信息技术,2006,30(4):140-141. 被引量:2
引证文献6
-
1高岩.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滞后问题[J].中国信息导报,2004(12):48-49. 被引量:1
-
2唐谷修,周科平,邓红卫,杨成林.系统思考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6,13(4):81-84. 被引量:4
-
3汪俊辉,袁峰.系统思考与中小企业决策[J].企业经济,2007,26(1):30-32.
-
4姜丽媛.系统思考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103-106. 被引量:1
-
5高岩,秦元.用系统眼光浅谈企业信息化[J].网络财富,2010(12):71-72.
-
6张丽华,吴义鹏.工作质量管理原则:上岗引导的新内容[J].华东经济管理,2003,17(4):83-85.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8
-
1周应萍.陕西省信息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J].情报杂志,2005,24(12):131-132. 被引量:3
-
2万希.上岗引导:新员工培训的关键一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24(7):43-46. 被引量:22
-
3黄行森.关于企业新员工培训方案的研究[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8,21(1):30-32. 被引量:6
-
4李智,樊运晓.基于系统思考的“7·23”动车事故主体行为模式分析[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4,21(2):124-129. 被引量:4
-
5李红玉,樊运晓.基于系统思考的AL Solutions粉尘爆炸事故分析[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6,23(2):90-95. 被引量:13
-
6鲍威,陶玲.水电站施工现场人员安全管理水平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水力发电,2016,42(6):77-79. 被引量:2
-
7胡建华,黄超然,习智琴,杨春.基于系统思考的深圳“12·20”滑坡事故分析及应对措施[J].灾害学,2017,32(1):142-148. 被引量:10
-
8胡典,旷开金,刘金福.福州市环境承载力变化动态仿真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6(3):90-98. 被引量:2
-
1苏金明,马小强.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第五项修炼[J].现代企业,2007(7):6-7. 被引量:1
-
2过文俊.“五项修炼”之外的功夫——中国企业如何打造“学习型组织”[J].中国高新区,2004(10):70-72.
-
3庄丽华,于德香,袁丽杰.在创建学习型组织中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企业文化,2012(24):66-67. 被引量:1
-
4夏立云.对会计与会计行为的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6):93-94.
-
5麦单.创新型企业的秘诀[J].东方企业文化,2011(8):116-117.
-
6陈志宏.威力无穷的五项修炼[J].经营者,1996,0(3):22-24.
-
7孟丁.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J].经济师,2004(3):274-275. 被引量:9
-
8陈粲,胡宏峻,王寒.建立企业大学十大问题(上)[J].企业研究,2005(9):57-59. 被引量:8
-
9邹丽敏,倪佳杰.基于组织学习的企业竞争优势形成机理研究[J].企业研究,2012(3):56-59.
-
10徐春明,邢宝君.学习型企业文化的特征及其构建原则[J].冶金企业文化,2012(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