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农业考古》
2001年第2期271-273,共3页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共引文献17
-
1黄桂枢.与茶有关的普洱思茅地名新考释及其建议[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7(4):24-25. 被引量:1
-
2徐新建.民间仪式与作家书写的双重并轨——从“普洱誓盟”看现代中国的“民族表述”[J].民族文学研究,2012,30(4):38-48. 被引量:6
-
3林永,薛敬梅.生命的誓言 不朽的丰碑——纪念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0周年研究综述[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8(4):46-54. 被引量:5
-
4李莉.多民族和谐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凝聚作用[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5,34(1):77-82. 被引量:2
-
5薛敬梅.盟誓的意义表述与文化构建——普洱民族团结盟誓的话语解读[J].普洱学院学报,2014,30(5):1-5. 被引量:2
-
6张志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边疆实践与探索--召存信民族团结事迹及启示[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1):60-63. 被引量:5
-
7木基元,沈卡祥.云南乡规民约的发展演变及社会功能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2(1):11-16. 被引量:1
-
8杨宝康.佤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跨境比较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40(2):27-33. 被引量:1
-
9黄钰,郎维伟.家国同构:西南局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经验[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17-25. 被引量:1
-
10廖林燕.中国式现代国家建构视阈下云南“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0(1):60-69.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26
-
1陈高华.《元史》纂修考[J].历史研究,1990(4):115-129. 被引量:37
-
2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叙录[J].思想战线,1979,5(5):36-40. 被引量:5
-
3黄桂枢.论云南澜沧邦崴古茶树的发现考察论证及其文物价值与世界茶树原产地问题[J].农业考古,1993(4):109-118. 被引量:2
-
4李拂一.车里命名考[J].中国地名,1996(4):22-22. 被引量:1
-
5古永继.哈尼族研究中史误的三点辨正[J].民族研究,2007(3):96-100. 被引量:4
-
6中国茶产业年鉴2009-2010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
7副省长孔垂柱在第六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上的讲话[EB/OL].云南网,2011—04—23.
-
8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茶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
9蒋文中.茶马古道历史文化考察.云南史志,2003,(3).
-
10张顺高,编.西双版纳文史资料选辑茶叶专辑[c】.
引证文献6
-
1黄桂枢.“普茶”即“濮茶”辨考[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3(1):21-23. 被引量:2
-
2蒋文中,龙翔,仇学琴.论茶文化与云南民族关系及边疆和谐发展[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29(4):89-94. 被引量:1
-
3杨洁.茶对云南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J].云南社会科学,2011(5):101-104. 被引量:3
-
4王欢.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的内涵挖掘与社会功能解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7):137-140. 被引量:7
-
5高一鸣.“普洱”地名考[J].中国地名,2021(1):34-35.
-
6章富刚,香琴,王亚伟.西双版纳古称“车里”名源新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9,34(1):92-97.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4
-
1岳斌,王忠群.普洱景迈山古茶林对惠民镇经济发展影响调查[J].绿色科技,2015,17(10):156-158. 被引量:2
-
2马祯.百年普洱茶研究回顾——学术视野中的普洱茶意义变迁[J].学术探索,2015(11):116-122. 被引量:4
-
3王岳含.茶对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J].福建茶叶,2016,38(11):1-2. 被引量:1
-
4王欢.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的内涵挖掘与社会功能解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7):137-140. 被引量:7
-
5王道勋.基于茶文化的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研究[J].福建茶叶,2018,0(12):302-302.
-
6何鲁南,刘学艳,吕才有.普洱茶国内外研究动态与前景展望[J].广东茶业,2019,0(3):4-8. 被引量:6
-
7舒梅,舒鹏铭.布朗族饮茶习俗的研究与思考——以澜沧芒景村为例[J].福建茶叶,2020,42(7):294-296. 被引量:2
-
8叶雄正,李师云,胡会珠.“车里”名源刍议[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12):73-74.
-
9罗斯,任海涛,李旸,王智慧.普洱茶快消品与滇西南旅游市场融合探究[J].中国茶叶,2022,44(4):72-76. 被引量:3
-
10韩冀宁,霍维洮,曹艳梅.从丝绸之路到茶马古道:论“宝货”源流与民族八宝茶文化[J].农业考古,2022(2):217-224. 被引量:1
-
1马红,熊景发,谢雪山,陈继红,杨金勇,熊云祥.多花黑麦草品比试验[J].草业与畜牧,2010(1):16-18. 被引量:1
-
2黄火良.地理标志产品 安溪铁观音[J].中国标准化,2008(4):64-66. 被引量:1
-
3杨永康,毕国林,张国弟,黄琳,吴德胜.巍山县2014年人工牧草引种试验初报[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5,45(1):15-17.
-
4丁俊之.普洱茶史略及产销拓展思路[J].农业考古,1993(4):74-77.
-
5李祥林.杜甫诗中“葵”考释[J].江海学刊,1989(2):169-169.
-
6熊景发,邹锦溪,忽鹏力,罗光萍.紫花苜蓿品比试验[J].中国草食动物科学,2015,35(5):42-44.
-
7范荣静,李三谋.青铜农具考释[J].农业考古,2012(4):96-103. 被引量:6
-
8马海轮,熊景发,马红,谢雪山,王云琴,杨金勇,杨永康.紫花苜蓿品比试验[J].中国草食动物科学,2013,33(3):45-47. 被引量:1
-
9易志文.《说文解字·虫部》字中的农林害虫考释[J].农业考古,2010(4):268-270.
-
10邢湘臣.有关芦笋的考释[J].农业考古,1986(2):395-3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