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8-9,共2页
Journal of Zhejia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同被引文献10
1 李志庸.阴阳五行相关论[J]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5,14(1):1-4. 被引量:3
2 GONZE D,GOLDBETER A.A Model for a Network of Phosphorylation-dephosphorylation Cycles Displaying the Dynamics of Dominoes and Clocks [ J ].theor.Biol,2000,210:167-186.
3 孙晓波.对确定中药归经依据的探讨[J] .广西中医药,1999,22(2):42-44. 被引量:5
4 李洪涛.寒热初探[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18(5):7-9. 被引量:2
5 李仪奎.中药药理世纪回眸[J] .中成药,2000,22(1):59-70. 被引量:47
6 袁冰.中医理论模型的科学化──中医现代化的哲学思考之一[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3):5-9. 被引量:5
7 吴斌,温万芬,王米渠,李炜弘,张卫.寒热实验研究进展及前瞻[J] .四川中医,2002,20(1):18-21. 被引量:13
8 张其成.五脏调节模型的意义与不足[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4):3-7. 被引量:13
9 许良银,程宜福.《内经》寒热治疗学理论的探讨[J] .皖南医学院学报,2003,22(3):226-228. 被引量:2
10 张宗明.论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影响[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21(1):76-79. 被引量:15
引证文献2
1 王耘,张燕玲,郭亦然,刘颖,乔延江,王永炎.三阴三阳系统与药性理论[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2):77-82. 被引量:6
2 魏琴,何林熹,杨翠花,成词松.《黄帝内经》寒热理论探要[J] .湖南中医杂志,2016,32(5):158-160.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13
1 柴天川,刘丽芬.相互学说[J] .医学信息,2017,30(6):169-171.
2 颜素容,王耘,乔延江.基于多主体的中医药复杂适应系统实现途径[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10):653-655. 被引量:12
3 王耘,颜素容,乔延江.基于三阴三阳系统的藏象思维模型[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3):152-155. 被引量:8
4 金锐,张冰,刘小青,薛春苗,张倩,李连珍,赵茜,李康.中药寒热药性表达模糊评价模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J]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10):1106-1119. 被引量:12
5 王兰,王耘,乔延江.药性组合与脏腑关系的复杂系统模型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3):531-534. 被引量:3
6 左叶,邢玉瑞.中医阴阳本质研究的分歧与争鸣[J] .现代中医药,2016,0(1):63-65. 被引量:2
7 李寒冰,吴宿慧,牛明,王伽伯,肖小河.中药品质生物评价的历史与发展[J] .中草药,2017,48(14):2809-2816. 被引量:21
8 林文云,丘余良,阮诗玮.阮诗玮教授阴阳六纲辨证浅析[J] .光明中医,2020,35(17):2674-2676. 被引量:3
9 袁丽霞,孙悦,丁成华,李石林,李琪,石国栋.《黄帝内经》寒邪理论及临床诊治发微[J] .江西中医药,2021,52(8):9-11. 被引量:6
10 王育霞,田财军.浅谈寒热理论在中医学理论架构中的重要意义[J] .环球中医药,2021,14(11):1976-1981. 被引量:2
1 金炳镐,李自然.中国的食疗药膳文化[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4):86-93. 被引量:11
2 王聪利,马红.方证相应的研究进展[J] .吉林中医药,2008,28(10):775-776. 被引量:4
3 由凤鸣,叶俏波,邓中甲.从附子功效发挥的影响因素论中药的矢量性[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1):10-12. 被引量:1
4 农汉才,王致谱.从琼玉膏的历史沿革看中医膏方文化的发展[J] .中医药文化,2009,4(6):19-20. 被引量:2
5 张志斌,王永炎.辨证方法新体系的建立[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1):1-3. 被引量:159
6 张华,刘平.基于黄芪汤益气效应解析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虚损”病机理论[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11):1833-1838. 被引量:17
7 乌兰格日乐,白海泉,赵玉英,翁慧,张文韬.嘎日迪-15多糖的提取及对活性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J] .中成药,2008,30(6):917-919. 被引量:2
8 郭霞珍.对中医学藏象理论研究的思考[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8):512-514. 被引量:15
9 赵艳,乔明琦,张惠云.藏象学说的理论基础、构建与研究方向[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6):447-449. 被引量:2
10 孙光荣,邱德亮.做中医人 立中医心 践中医行——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目标、价值与要求[J] .中医药文化,2012,7(1):8-11.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