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全球高科技领先企业及美国高校创新能力排行榜
被引量:1
出处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02年第2期31-37,共7页
Global Science,Technology and Economy Outlook
同被引文献9
-
1李玉清,钱宝英,田素妍,赵珩.高校科技产出影响因素研究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50-54. 被引量:14
-
2邱均平,余以胜.基于高校竞争力评价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9(4):390-392. 被引量:8
-
3王建华.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提升高校服务社会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25-26. 被引量:36
-
4周跃.高校产学研结合与自主创新能力建设[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2(4):75-76. 被引量:2
-
5马强,张乐平,郑志雯,李本祥.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撑环境中的利益安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175-177. 被引量:9
-
6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基础[M].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7HUASMAN J. Specification Tests in Economics [ J]. Econometrica, 1978, (46) : 1251 - 1271.
-
8张炜,朱慧君.高校科研对经济建设贡献的测度与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9):43-45. 被引量:7
-
9范旭,方一兵.区域创新系统中高校与政府和企业互动的五种典型模式[J].中国科技论坛,2004(1):66-70. 被引量:32
二级引证文献12
-
1刘业进,崔佳慧.高校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J].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2023(2):74-91. 被引量:2
-
2钟兴永,邱绍雄.论高校与企业的科技合作[J].云梦学刊,2008,29(6):72-75. 被引量:4
-
3李峰,潘晓华.科技联合对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作用[J].农业科技管理,2008,27(6):38-41. 被引量:4
-
4邱远.高职校企科技合作思路设计与实施模式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2(2):146-149.
-
5刘鹏,葛京,李鹏飞.学术生态建设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4):149-152. 被引量:5
-
6杨思洛,韩瑞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7(5):1-6. 被引量:4
-
7潘献晓,曹国庆,蔡源,朱媛媛,武亚明.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开展科技服务研究[J].科技资讯,2012,10(35):227-227.
-
8王家爱.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路径研究[J].学理论,2012(34):226-228. 被引量:1
-
9董艳.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新校园(中旬刊),2014,0(7):19-19.
-
10樊贵玲.基于AHP的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6,23(3):121-126. 被引量:3
-
1刘元晨,毛惠媛.论高校创新能力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契合及指标评述[J].市场观察,2016,0(5):153-154.
-
2靳占忠,毕树广,任喜雨.从知识经济谈高校创新能力培养[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0,2(1):26-27. 被引量:1
-
3刘彦欣.提高高校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J].学苑教育,2014(13):21-21.
-
4全国高校“2011计划”稳步推进[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2(4).
-
5刘文波,马精微.高校创新能力的现状和问题——基于湖北省高校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3(8):59-61. 被引量:1
-
6刘太玲.浅议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J].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2):318-318. 被引量:2
-
7林健,陈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价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1):15-23. 被引量:19
-
8梁成柱,宋宁.深化高教改革 培育创新主体[J].中国成人教育,2008(8):15-16.
-
9高觉.高校创新型建设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改革——三论“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2(6):1-1.
-
10阮秀梅,胡剑锋.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提高高校创新能力——基础课部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与认识[J].高等农业教育,2000(6):88-89.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