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8-9,共2页
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参考文献4
-
1徐进.水稻薄露灌溉节水增收效果及其技术要点[J].浙江农业科学,1997,38(6):273-274. 被引量:5
-
2丁勇,陈志亮,朱存圣,梁灿忠.水稻“浅晒深湿”灌溉技术增产节水效果及原因[J].安徽农学通报,2000,6(6):42-43. 被引量:6
-
3崔桂官,吴悦琴.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探讨[J].农业与技术,2000,20(6):24-26. 被引量:10
-
4毛顺来,李培德,杨永凯.水稻节水增产技术[J].天津农业科学,1997,3(1):30-35. 被引量:8
共引文献25
-
1刘广明,杨劲松,姜艳,张秀勇.基于控制灌溉理论的水稻优化灌溉制度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5):29-33. 被引量:27
-
2余承忠.豫南稻区水稻节水灌溉方式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3):73-75. 被引量:2
-
3曹海峰,房道进,张俊宝,孙涛,商文楠,金学泳.寒地水稻三超栽培增产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7(5):8-12. 被引量:3
-
4占新春,张培江,吕凯.水稻节水栽培[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2011-2011. 被引量:6
-
5刘广明,杨劲松,姜艳,张秀勇.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需水规律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5,24(6):49-52. 被引量:34
-
6刘全凤,阚晓君,梁凤琴.不同水势与施磷水平下的旱稻田土壤速效磷变化[J].河北农业科学,2006,10(3):50-53. 被引量:4
-
7朱海彬,王世论.杂交稻组合D优527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7,3(1):6-8.
-
8陶嘉杰,何贤康,金标.不同灌溉条件下的水稻需水规律及水分生产率分析[J].浙江水利科技,2007,35(4):14-16. 被引量:10
-
9邓爱明,郭龙江,孙成龙.兴凯湖灌区水稻节水控制灌溉实验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7,35(4):5-6. 被引量:3
-
10黄秋婵,韦友欢,何聪.水稻节水栽培技术的应用和研究[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4(3):126-128.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3
-
1毛顺来,李培德,杨永凯.水稻节水增产技术[J].天津农业科学,1997,3(1):30-35. 被引量:8
-
2南京农业大学.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第2版[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5..
-
3谢小立,青先国,邹君,王凯荣,马国辉.华中地区稻田水分平衡和稻作灌溉生产效率[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22(2):103-106. 被引量:9
-
1杜远存.水稻薄露灌溉操作技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0,11(5):22-22.
-
2施丽.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J].基层农技推广,2013(9):69-71. 被引量:2
-
3奕永庆.节水灌溉技术(Ⅱ)[J].今日科技,1998,18(7):8-9.
-
4黄有江.杂交水稻新组合博Ⅱ优767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14):44-44. 被引量:1
-
5奕永庆.节水灌溉技术(Ⅰ)[J].今日科技,1998,18(6):8-9.
-
6高仁表,卢永洽.早稻薄露灌溉夺取高产[J].上海农业科技,1997(3):16-16.
-
7徐进.水稻薄露灌溉节水增收效果及其技术要点[J].浙江农业科学,1997,38(6):273-274. 被引量:5
-
8我市早稻推广薄露灌溉的技术措施与效果[J].江西农业科技,1997(6):5-7.
-
9罗春林,李保同,温春辉.薄露灌溉对水稻纹枯病发生及产量的影响[J].江西植保,2000,23(4):119-120.
-
10奕永庆,陈吉锋.水稻薄露灌溉节水增产效果及原因浅析[J].浙江水利科技,1994,22(2):2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