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GLP规范与中药毒理学研究
被引量: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原国家科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推行了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并于1997年9月提出了研究报告,明确国家中药国际化产业化战略目标:在“九五”期间开发一批符合国际医药市场需求的现代中药,争取有2~3个品种进入国际医药市场;到201...
作者
马伟
刘启德
邹移海
赖小平
桂蜀华
王建华
机构地区
广州中医药大学GLP中心
出处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1999年第2期46-48,F003,共4页
Pharmacology and Clinic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关键词
GLP规范
中药毒理学
GLP战略
药品非临床安全研究工作质量管理规范
中医药理论
分类号
R285 [医药卫生—中药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1
参考文献
12
共引文献
20
同被引文献
101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87
参考文献
12
1
庞志功,汪宝琪.
关于中药复方药动学的研究[J]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7,18(3):417-419.
被引量:9
2
张明,侯世祥,廖工铁.
复方中药制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Ⅰ)-基本方法及其应用现状[J]
.华西药学杂志,1992,7(4):222-225.
被引量:10
3
张明,侯世祥,廖工铁.
复方中药制剂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Ⅱ)——研究成果、意义,方法评价与展望[J]
.华西药学杂志,1993,8(1):38-41.
被引量:7
4
马伟,中国医药报,1998年,12页
5
甘师俊,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1998年,36页
6
张文康,美国药品管理与中医药,1997年,12页
7
国家科委生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内地香港生物医药领域合作发展战略研究,1997年,36页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令.第16号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定(试行),1994年,6页
9
严永清,南京药学院学报,1984年,15卷,3期,61页
10
马伟,毒理学研究
二级参考文献
21
1
汪宝琪,庞志功,汪丛莹,尹鸿.
用化学发光法研究家兔穿心莲内酯的药物动力学参数[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5,12(1):5-9.
被引量:20
2
汪宝琪,庞志功,张清.
牡丹皮徐长卿中丹皮酚吸收代谢的对比研究[J]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5,16(1):47-48.
被引量:20
3
庞志功,汪宝琪,汪丛莹,黄泓.
兔血浆中延胡索乙素药代动力学的研究[J]
.药物分析杂志,1995,15(3):13-16.
被引量:32
4
汪宝琪,庞志功,范春.
北豆根中粉防己碱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J]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6,17(4):498-500.
被引量:12
5
汪宝琪,庞志功,涂勤,曹治权.
六神丸中砷的研究[J]
.分析测试学报,1996,15(6):23-26.
被引量:16
6
孙瑞元,宋建国.以药效指标进行中药药动学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88(01).
7
李成韶,杜以兰.以药效为指标进行中药药动学研究的思路和体会[J]中药药理与临床,1988(01).
8
黄教成.建国以来中草药有效成分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J]药学学报,1987(07).
9
孙阳,陈琼华.中药大黄的生化学研究——ⅩⅥ.大黄素甲醚在动物体代谢产物的分离和鉴定[J]药学学报,1986(10).
10
李成韶,杜以兰.及其计算公式[J]药学学报,1986(03).
共引文献
20
1
蒋学华,马国.
中药药动学的研究进展[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S1):80-90.
被引量:3
2
马丽杰,张述禹,荀雅书,乙兵,白翠莲.
清开灵注射液中胆酸和猪去氧胆酸的药动学研究[J]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4,26(3):175-178.
被引量:15
3
黄熙,蒋永培,臧益民,牛国保.
方剂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J]
.中草药,1995,26(10):546-549.
被引量:21
4
许建阳,梁立武,邱德文,韩笑.
论中药复方研究方法[J]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3(5):347-350.
被引量:7
5
周莉玲,李锐,周华,廖惠芳,廖雪珍.
青藤碱制剂药动学试验中药物累积法与血药浓度法的相关性研究[J]
.中成药,1996,18(9):1-5.
被引量:19
6
潘国宇,刘晓东.
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方法及展望[J]
.中草药,1998,29(9):642-644.
被引量:10
7
黄熙.
方剂体内/血清成分谱与靶成分概念的提出及意义[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9,20(4):277-279.
被引量:101
8
张善堂,王钦茂,陈礼明.
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19(3):58-61.
被引量:7
9
廖丹,段雪琳.
壮药汗衣台配伍组方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疗效[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7):614-618.
被引量:8
10
韩立炜,任天池.
中药复方制剂药物动力学国内研究最新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2000,25(11):648-650.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101
1
陈希琛.
甘草反甘遂及其分子复合物[J]
.中成药,1984(5):41-41.
被引量:22
2
徐晓月,蔡宝昌,潘扬,王天山.
马钱子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
.药学学报,2003,38(6):458-461.
被引量:29
3
蔡钦生,冯美卿,黄海,周珮.
生物芯片、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J]
.药学学报,2003,38(10):795-800.
被引量:13
4
曹煜.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和药效·毒性相关性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1999,4(2):35-36.
被引量:2
5
顾大勇,周元国.
DNA芯片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J]
.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4,27(3):129-131.
被引量:6
6
张力,杨晓晖,张世臣.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其相关对策[J]
.中国医药学报,2004,19(8):496-498.
被引量:16
7
吴华,张兰酮.
毒性中药材及其制剂的药动学研究[J]
.西部药学,2004,1(1):48-50.
被引量:3
8
徐树芸.
建立与完善中药毒性成分的限量检查[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4,6(4):65-66.
被引量:2
9
吴华,张兰桐.
毒性中药材及其制剂的药动学研究概况[J]
.中国药房,2005,16(1):73-74.
被引量:10
10
王筠,张军平.
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研究概况[J]
.天津中医药,2005,22(1):86-88.
被引量:29
引证文献
8
1
笪红远.
中药毒理学研究进展[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05,21(6):87-89.
被引量:36
2
孙蓉,张丽美,尹建伟,衣银萍,吕丽莉.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J]
.中国药物警戒,2006,3(6):339-341.
被引量:10
3
陈学习,彭成.
试论病证动物模型在中医方药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1):29-30.
被引量:9
4
李庆虹,山丽梅,任永申.
中药毒性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5):300-302.
被引量:19
5
孙蓉,张丽美,王丽,吕丽莉.
毒理芯片技术在中药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J]
.中国药物警戒,2008,5(3):158-161.
被引量:8
6
陈光晖,王迎寒.
关于中药新药的安全性评价[J]
.承德医学院学报,2008,25(4):426-428.
被引量:1
7
白晓菊,赵燕.
对加强有毒中药研究的思考[J]
.中国药物警戒,2010,7(11):660-663.
被引量:3
8
陆国才,袁伯俊,黄矛,颜天华,姜华.
积极推进中药安全性评价现代化[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4,15(2):136-138.
被引量:12
二级引证文献
87
1
李申.
中药毒性与有毒中药的比较与共识[J]
.生物技术世界,2013,10(4):61-61.
2
雷蕾,崔蒙,胡雪琴,张黎,亢力,邢雁辉,杨策,温先荣.
有毒中药在婴幼儿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分析[J]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3(5).
3
吴施国,秦竹.
控制中药不良反应的常用方法[J]
.辽宁中医杂志,2010,37(S1):38-39.
4
杨晓.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分析[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5(6):359-360.
被引量:2
5
孙宁玲,陆国才,袁伯俊,袁本利.
岩黄连研究进展[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6,17(1):78-80.
被引量:11
6
陈艳军,关勇彪.
毒物动力学在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中的应用[J]
.毒理学杂志,2006,20(2):119-121.
被引量:4
7
孙蓉,张丽美,尹建伟,衣银萍,吕丽莉.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J]
.中国药物警戒,2006,3(6):339-341.
被引量:10
8
李东晓,王岚.
浅谈中医临床控制药物毒副作用的方法[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30(1):56-57.
被引量:5
9
刘翠艳,赵宏坤,韩春杨.
中药免疫调节剂体外细胞毒性测定[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8(2):225-229.
被引量:9
10
周萌,王建辉.
中医药对银屑病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进展[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4):262-264.
被引量:4
1
张宗鹏.
GLP规范与中药的安全性评价[J]
.中国药理学会通讯,2001,18(3):23-24.
2
叶祖光.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思路[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3,5(6):1-5.
被引量:26
3
彭成.
中药毒理学新论(一)[J]
.中药与临床,2014,5(1):1-5.
被引量:5
4
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写中药毒理学新书[J]
.中医药国际参考,2010(4):21-22.
5
肖洪彬,李冀,宋春燕,赵瑛,史芝茂,王树人,邹艳红,郭美珠,王春丽.
康寿胶囊的毒理学研究[J]
.中医药信息,1996,13(6):38-39.
6
彭成.
中药毒理学新论(二)[J]
.中药与临床,2014,5(2):1-4.
被引量:1
7
段俊红.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进展[J]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6):45-47.
8
罗沛,钟振国.
中药毒理学研究进展[J]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222-224.
被引量:5
9
孙蓉,郑丽娜,朱兰兰,杨倩.
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毒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
.中国药物警戒,2010,7(10):613-616.
被引量:6
10
马伟,王建华.
中药“证治毒理学”假说[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9,10(2):116-118.
被引量:12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9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