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老子之"道"取法于"自然"而以复"朴"为归止,践修此"道"必至于奉行"不言之教"。欲使"不言之教"终可达于"为天下浑心"的目的,则须对其有所言称、敷演以化导更多的人。对这原当"不言"的不能不言,使老子不得不另辟一条言喻的蹊径,于是勉为撰述的五千言中比比皆是隐喻之辞、恍惚之语及"正言若反"的诡谲之谈。隐喻之辞、恍惚之语、"正"而"若反"之言挫去了语词在通常运用中的那种锋芒,使其涵义变得曲隐、婉转而别具况味。这陌生化的构词方略冲决着与俗常的遣词造句习惯一体的思维定式,激发起人的丰赡的意象和联想,在把一种可契悟而不可把捉的境地或趣致启示于人时,也使忘神于其中的人得以获取一种不曾预想过的美的陶染。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4-51,共8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