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东山携妓图》也称《东山图》,该画题是以《晋书·谢安传》"安虽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以妓女从"的典故绘制而来。在明初宫廷的语境中,《东山携妓图》常作为四季山水屏风中"春季"的形象出现,以此表现太平盛世的景象。而沈周对戴进《东山携妓图》的临写,使《东山携妓图》摆脱了原有宫廷四季山水屏风的序列,随后成为吴门绘画中用来慰藉官员政治失意时的绘画作品。明代中期士人对于谢安形象的青睐,不仅体现出时人对于出处时机的看法,更深一层反映出明人认为谢安所体现的"藏出世于经世"理想形象。这种情况尤其以正德年间宦官刘瑾专权时期,王鳌赠致仕的谢迁《东山图》最具代表性。另外,《东山携妓图》中洞天的图式在吴门绘画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一画题也显示出"吴派"对"浙派"绘画的继承,并在新的语境中产生了新的内涵。
出处
《美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3-40,共8页
Art Journal
基金
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洞穴"(17CF19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