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家是人类日常活动的社会空间单元。相关研究多将"家"视为一个整体,缺乏类型化和结构化的视角。通过对"5·12"地震后一个羌族移民村落的研究,可以发现在迁居后其"家"的居住空间、经济空间、社会交往空间和情感空间形态上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变化,由此而导致居民对四个层面的"家"的空间产生了差异化的认同。其中,居住空间的认同度最高,社会交往空间次之,情感空间分歧较大,而经济空间则难以获得居民的认同。进而,居民们或采取基于"家"的开放性的空间流动策略,或遵从于根植性的固着地方策略,以日常实践来进行"家"的空间调适。研究表明,应将"家"的空间视为一个具有多重指向的综合系统,并在特定的地方情境中进行相关讨论。
出处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2-99,共8页
Guizhou Social Sciences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灾后重建视野下‘家’的空间生产与地方响应--以汶川震区为例"(41371164)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空间正义视角下生态移民聚落重构困境研究"(15BNZ095)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异地重建社区居民的社会文化适应与地方认同研究"(QXJ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