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梁漱溟由西学、佛学回归儒学,将道德"根本"归之于"直觉""理性"或"生命本性",其目的也在于肯定维系我们民族生存繁衍的儒家文化传统。在梁漱溟看来,儒家学说既以"仁"言人,又以"仁"言"人心";肯定"仁"为人所固有。而这种人所固有之"仁",正是人在生活中道德行为的"根本":"一切善,出于仁;一切恶,由于不仁。不仁只为此心之懈失而已,非有他也。"因此,他认定,儒家以"仁"言人,以"仁"言"人心",实早已揭示了道德的"根本"与"源泉";儒家所主张的"求仁之学",本质上即是"实践人之所以为人者"。而人们思考人的道德根性问题,其要也只在"自识其本心"或说"识仁"。
出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9-63,共5页
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