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历史与个人的共振、裂隙与弥合——路内小说个体化叙述的内驱力与模式论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被遮蔽多年的七零后作家近年来厚积薄发,逐渐拥有了稳定而独特的个体化创作风格,甚至被专业评论者称赞再造了与古典文学传统相关联的个体化“抒情传统”。这种新的文学格局的出现,始于作为群体的七零后作家在历史与个体化叙述之间长达二十年的博弈与挣扎:被延宕出现的写作者有着鲜明的时代印痕:他们与六十年代生作家具有精神上的同构性,成为“最后一代的理想主义”,但却错过了波澜壮阔的时光,而“相对于更年轻的一代,我们缺少足够的现实感和物质感”。
作者 申欣欣
机构地区 河南师范大学
出处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0-175,共6页
基金 教育部项目"汉译弱小民族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性影响"(项目编号:16YJC751021)阶段性研究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11

  • 1张清华.说说付秀莹和她的小说[J].山花(下半月),2009(7):25-27. 被引量:1
  • 2刘再复、林岗:《罪与文学》,中信出版社,2011年,第190页.
  • 3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第201页,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 4刘剑梅.《革命与情爱--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的女性身体与主题重述》,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 5弋舟.《我们何以爱得踟蹰》,《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2年10期.
  • 6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汤晨溪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8页.
  • 7丸尾常喜.《耻辱与恢复——(呐喊)与(野草)》,秦弓、孙丽华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 8弋舟.《锦瑟》,《我们的底牌》,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43页.
  • 9刘再复.《李泽厚美学概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56页.
  • 10沈一帆.台湾中国抒情传统研究述评[J].华文文学,2011(1):96-100.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3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