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乙肝标志物模式与HBV-DNA定量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8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标志物模式与 HBV-DNA复制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 EL 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采用荧光定量探针 PCR法 ( fluorogenic quantitative PCR,F Q-PCR)检测 HBV-DNA。结果 :310例血清标本中 ,H Bs Ag,HBe Ag,H Bc Ab( +)组的平均拷贝数为 10 7.32± 1 .2 8,阳性率为 10 0 % ;H Bs Ag,HBe Ab,HBc Ab( +)组的平均拷贝数为10 4 .6 9± 1 .4 0 ,阳性率为 47% ;H Bs Ag,H Bc( +)组的平均拷贝数为 10 5.0 4± 1 .4 3,阳性率为 5 0 % ;HBe Ab,HBc( +)组的平均拷贝数为 10 4 .94± 2 .72 ,阳性率为 11.8% ;HBs Ab ( +)组的平均拷贝数为 10 4 .71± 1 .56 ,阳性率为 14 .3% ;阴性组的平均拷贝数为10 4 .38± 1 .2 8,阳性率为 12 .5 %。HBs Ag,HBe Ag,HBc Ab( +)组的平均拷贝数显著高于其它各组。结论 :FQ-PCR可以更为清楚地反映乙肝患者的病程变化情况及更为真实地反映 HBV的感染和复制情况 ,对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出处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2年第8期750-751,共2页 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二级参考文献20

  • 1陈萍,生物工程进展,1991年,11卷,32页
  • 2俞瑞纲,国外医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分册,1990年,17卷,8页
  • 3杜绍财,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9年,21卷,373页
  • 4杜绍财,临床肝胆病杂志,1989年,5卷,94页
  • 5胡善联,国外医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分册,1988年,15卷,166页
  • 6陈梅龄,中华内科杂志,1985年,24卷,增刊,30页
  • 7Liang J J,N Eng J Med,1991年,324卷,1705页
  • 8陈子平,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1年,18卷,95页
  • 9王宇,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1991年,11卷,73页
  • 10倪贤珍,中华传染病杂志,1987年,5卷,28页

共引文献325

同被引文献119

引证文献28

二级引证文献16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