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黔西北高寒山区水稻高产栽培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
5
Primary Studies on the Adaptability of New Rapeseed Cultivar(Line) with High Quality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以毕粳 3 9号为供试材料 ,以产量为目标 ,以播期、密度、施氮量、施氮方式为探讨对象 ,建立了黔西北高寒山区水稻产量与播期、密度、施氮量、施氮方式之间的数学模型 ,通过模型解析和模型寻优 ,提出了产量≥ 75 0 0kg/hm2 、≥ 82 5 0kg/hm2
作者
余本勋
张时龙
叶永印
张玉龙
机构地区
贵州省毕节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2期197-199,共3页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关键词
高产栽培
黔西北高寒山区
水稻
数学模型
农艺措施
分类号
S511.048 [农业科学—作物学]
S11 [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12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6
参考文献
5
1
赵作民.
“四单19号”玉米稳产高产技术数学模型的研究[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7,13(2):109-111.
被引量:1
2
阮培均,张荣达,梁黔云.
黔西北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措施数学模型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0,16(6):33-35.
被引量:13
3
陈留根.水稻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的研讨.江苏农业科学,1986,(11):1-3.
4
李守谦 刘立前.甘肃省民勤地区春小麦丰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初探[J].甘肃农业科技,1987,(5):13-19.
5
范国太.应用微机寻优试探汕优63杂交稻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1986,(4):8-11.
二级参考文献
4
1
杨怀信.
作物栽培的数学模型必须符合栽培学规律[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6,12(1):69-69.
被引量:12
2
周汇.运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回归设计组建作物栽培数学模型[J].云南农业科技,1988,(3).
3
莫惠栋.农业试验统计[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4
赵化春.国内外玉米生产及科研概况调研报告文集[M].吉林省农业科学院,1998..
共引文献
16
1
张昌爱,张民,马丽,陈凌霞.
设施芹菜水肥耦合效应模型探析[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1):145-148.
被引量:7
2
王显立,张荣达,申流柱,吴学忠,漆咏雪.
毕玉2406高产栽培技术试验[J]
.贵州农业科学,2006,34(B07):38-40.
被引量:1
3
顾尚敬,聂富强,邹启吾,范光先.
酒丢糟制作活性有机肥在水稻上的施用试验[J]
.贵州农业科学,2006,34(4):62-63.
被引量:6
4
阮培均,马俊,梅艳,先新.
喀斯特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
.玉米科学,2006,14(3):137-141.
被引量:4
5
边永高,张根祥,陶献国,章永根,李老虎.
秀水417连晚种植主要栽培因子的综合效应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3163-3165.
6
边永高,张小明,叶胜海,王星火,章永根,李老虎.
浙粳22单季直播主要栽培因子的综合效应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2008(8):48-51.
被引量:3
7
何文铸,张彪,唐海涛,陈洁,谭君,康继伟,冷益丰,何明乾,杨俊品.
玉米新品种东315丰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优化方案的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2011,24(2):466-470.
被引量:12
8
王朝海,顾霄,白永生,王朝贵,周平,邵继庆,顾尚敬.
马铃薯脱毒苗移栽密度及钾肥用量对原原种产量的影响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2011,57(5):3-4.
被引量:2
9
王志荣,罗长安,周本义,何安平.
玉米新品种瑞康1号选育报告[J]
.陕西农业科学,2011,57(5):10-12.
被引量:1
10
李瑾,龚晓春,孙达.
单季晚粳稻机械化插秧密度、丛苗数与施氮量对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J]
.中国稻米,2011,17(5):53-56.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12
1
周维佳,余常水,罗德强,周乐良,刘远坤.
金优431超高产优化栽培技术研究[J]
.杂交水稻,2004,19(5):36-38.
被引量:7
2
余本勋 张时龙 叶永印 等.粳稻新品种毕粳39号适宜播期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2002,:106-107.
3
陈留根.水稻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的研讨.江苏农业科学,1986,(11):1-3.
4
萧兵;钟俊维.农业多因素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M]{H}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5
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H}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6
余本勋,张时龙,卢运,何友勋.
粳稻新品种毕粳42号高产栽培优化模式研究[J]
.农技服务,2009,26(11):84-85.
被引量:1
7
余本勋,卢运,张时龙,何友勋.
杂交粳稻新组合滇杂35高产栽培数学模型研究[J]
.杂交水稻,2010,25(3):38-40.
被引量:1
8
余本勋,张时龙,何友勋,叶永印,卢运,朱顺清,卢惠,李雪松.
贵州山区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毕粳43的选育[J]
.中国种业,2011(6):65-66.
被引量:5
9
庹洪章,谢祖琪,应婧,张建,程方平.
插秧机秧爪结构对秧苗栽插质量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2012,25(1):63-68.
被引量:13
10
昂盛福,熊忠炯,朱永丰,杨建军,张士陆,谢世秀,冯骏.
培两优288高产栽培农艺措施的数学模型优化[J]
.杂交水稻,2001,16(4):42-44.
被引量:14
引证文献
5
1
边永高,张根祥,陶献国,章永根,李老虎.
秀水417连晚种植主要栽培因子的综合效应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3163-3165.
2
边永高,张小明,叶胜海,王星火,章永根,李老虎.
浙粳22单季直播主要栽培因子的综合效应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2008(8):48-51.
被引量:3
3
姚海根,姚坚,李瑾,孙达,边永高.
单季晚粳稻机插秧株距与丛苗数的效应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436-12438.
被引量:2
4
余本勋,叶永印,田孟祥,张时龙,何友勋.
粳稻新品种毕粳43移栽密度及氮磷钾配比优化模式[J]
.湖北农业科学,2013,52(21):5129-5132.
5
张时龙,余本勋,罗洪发,张玉龙,叶永印.
粳稻新品种毕粳39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3,31(1):74-7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6
1
陆艳婷,张小明,叶胜海,赵宁春,顾伟平,郑涛,庞新和,陈炎忠,金庆生.
晚粳稻新品种浙粳22肥料效应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2009(7):37-39.
被引量:2
2
吴春艳,唐旭,陈义,杨生茂,叶胜海.
不同施肥处理对晚粳稻‘浙粳22’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
.浙江农业学报,2011,23(1):132-137.
被引量:12
3
吴春赞,赖联赛.
机插密度对连作晚稻“甬优6号”产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484-1485.
被引量:2
4
陆艳婷,张小明,黄福灯,叶胜海,李春寿,金庆生.
氮素处理对水稻浙粳22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生育后期与叶片光合特性间的关系[J]
.核农学报,2013,27(3):373-378.
被引量:10
5
岳珣,余本勋,张时龙,何友勋,田孟祥.
黔西北山区粳稻品种品质特征分析及育种改良探讨[J]
.农业科技通讯,2016(1):62-65.
6
孔燕,李瑾,朱益斌,周怀鹏.
品种与化肥施用对杂交晚粳的产量及性状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2017,58(11):1894-1895.
被引量:2
1
毛春,杨敬东.
黔西北高寒山区苦荞春播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0(6):77-77.
被引量:2
2
余本勋,张时龙,罗国才.
黔西北高寒山区水稻育种主要性状研究[J]
.贵州农业科学,2002,30(4):20-21.
被引量:3
3
李琼,樊勇,张国安.
黔西北高寒山区玉米地小地老虎危害情况调查及药剂防治[J]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7):172-173.
被引量:4
4
何永贵.
黔西北高寒山区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病虫害的防治[J]
.北京农业(下旬刊),2015(4):146-146.
5
余本勋,张时龙,何友勋,张玉龙,顾霄.
黔西北高寒山区水稻移栽密度及施氮技术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9869-9869.
被引量:7
6
邓培延,李文远,邓丽华,褚崇胜.
玉米新品威单2号的选育及栽培制种技术要点[J]
.中国种业,2016(1):70-71.
7
何永贵.
浅议黔西北高寒山区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抗旱生产技术[J]
.农业与技术,2015,35(16):124-124.
8
余本勋.
黔西北高寒山区水稻产量与气象因子相关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2,30(3):370-372.
被引量:11
9
余本勋,张时龙,叶永印,陆宁.
不同密度对毕粳39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01,29(4):443-444.
10
李琼,杨世武,张国安.
黔西北玉米粘虫发生规律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J]
.广西农学报,2008,23(4):23-25.
被引量:2
安徽农业科学
2002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