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卫生事业管理课的德育功能
被引量:1
Discussion on Moral Function of Health Service Management Course
出处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2年第5期291-292,共2页
Chinese Health Service Management
同被引文献20
-
1李笑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0-12. 被引量:7
-
2熊捍红,陈洪波.加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5):555-556. 被引量:2
-
3刘宪亮,孔雪峰,张丽萍,吕晓丽.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社会需求情况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18(8):504-504. 被引量:13
-
4李堂林.医学课程设置改革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2):11-12. 被引量:25
-
5杨义群.论Lorentz曲线与Gini系数[J].黄淮学刊(自然科学版),1996,12(1):51-53. 被引量:4
-
6娄成武,郑文范,隋永强,黄一坤.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2):61-63. 被引量:47
-
7周典,陈柏钧,张新书.试论普通高等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的现状与设想[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0,20(3):59-61. 被引量:4
-
8张滨,戴敏华.试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中的法学课程设置[J].医学与社会,2001,14(3):53-55. 被引量:2
-
9杨建红,张韬,马红月,刘新社,孟滔,赵丽娟,姚高升.优化课程设置 培养高质量卫生事业管理人才[J].中医教育,2001,20(3):12-13. 被引量:8
-
10王春英,潘玉驹,钱昌吉,孙广福.高校课程设置: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1,21(8):52-55. 被引量:39
二级引证文献61
-
1揭建旺.卫生事业管理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7,2(31):166-167. 被引量:9
-
2张军,姜平,李闻捷,沈茜.卫生管理专业实验诊断学教学内容改革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4):445-446.
-
3魏文娟.SWOT法分析卫生事业管理本科教育现状及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9):3694-3695. 被引量:13
-
4解征,王霞.ADDIE模式在公共卫生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94-94. 被引量:2
-
5任毅,陈星位.健全卫生事业管理教育模式培养应用型卫生管理人才[J].医学信息,2008,21(3):327-330. 被引量:13
-
6杨菲,燕燕,郑建中.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讨[J].山西科技,2008(2):69-70. 被引量:2
-
7王晓杰.公共卫生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7):186-187. 被引量:2
-
8徐爱军.我国卫生事业管理高等教育现状透视[J].中医教育,2008,27(5):18-20. 被引量:11
-
9孟开,林芳芳,齐放.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调查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6):1127-1129. 被引量:4
-
10张美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458-459. 被引量:6
-
1郭宇.中专卫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之我见[J].卫生职业教育,2001,19(4):30-31.
-
2张文燕.管理学术两相宜[J].中国医院院长,2011,7(23):70-71. 被引量:1
-
3杨胜文,张旭,薛花.医学生农村社区卫生实践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8,12(4):19-20.
-
4由国开.卫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功能析论[J].科技信息,2011(32):107-108.
-
5孙荣国.我国公立医院的改革与发展[J].卫生软科学,2012,26(1):5-7. 被引量:3
-
6徐正梅,范群铭,黎爱军.军队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聘用制结合的探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17(7):696-698. 被引量:9
-
7任晓辉.试论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与途径[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1999,6(4):41-42. 被引量:1
-
8刘丽华.医院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2):159-160. 被引量:6
-
9司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4).
-
10王洪萍.浅谈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J].校园心理,2009,7(3):208-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