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互联网已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论述了网络教育的特点以及面对 网络发展,教育如何创新的问题。
出处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2-64,共3页
Education Exploration
二级参考文献9
-
1[美]乔伊斯·阿普尔比、林恩·亨特、玛格丽特·雅各布著,刘北成、薛绚译:《历史的真相》,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92页.
-
2阿尔温·托夫勒(Alvin Toflet).《未来的教育》.见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编.《新技术革命与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9~87、30页.
-
3[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中央编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27页.
-
4[苏]赞科夫编.《教学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21页.
-
5施良方著.《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30页.
-
6S·拉赛克,G·维迪努著.《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存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896年版,第192页.
-
7[美]L·J·宾克莱著,马元德等译.《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的变化着的价值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页.
-
8[瑞士]查尔斯·赫梅尔著,王静等译.《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为国际教育局写的研究报告》.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22页.
-
9[瑞典]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九卷).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80页.
共引文献134
-
1孟月婷,史全社,曹新志,马文军,王斌,张涛,王鲜,任启俊,刘正杰,王艳,李定.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方式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6):93-94. 被引量:7
-
2曾碧锋,李兴仁.民族基础教育新教材评价[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5(z1):277-280.
-
3郭文.试论贫困地区在当前经济转型中的矛盾冲突及对策[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20(3):1-3.
-
4唐晋.学生评价伦理回归的生本取向[J].现代教育论丛,2009(8):57-60.
-
5侯爱民.学生评教的心理效应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3(1):27-28. 被引量:12
-
6张泓.新世纪中国高教发展态势之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3(3):219-224.
-
7李伟.浅议中学数学作文教育[J].考试周刊,2007(10):72-73.
-
8刘旭东.国民性的塑造:教育与分工[J].现代教育论丛,2013(6):2-7. 被引量:1
-
9李红燕.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3,0(10):65-65.
-
10罗洪钦,李作球.学生发展水平评价应注重的几个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4(7):70-72.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40
-
1马宏伟,陈毓.网络时代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1(1):5-6. 被引量:4
-
2侯波,白玉文.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略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23(5):37-42. 被引量:11
-
3孙祯祥.论网络教育媒体与电视教育媒体的融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5,26(2):54-58. 被引量:22
-
4王之国.构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体系[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6):55-56. 被引量:3
-
5付淑梅.如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J].河南教育(基教版)(上),2005(7):25-25. 被引量:1
-
6王之国,刘青.提高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2):38-39. 被引量:1
-
7石莉.网络环境下的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初探[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5(7):30-31. 被引量:1
-
8梁良良.创新思维训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
9朱雪龙编著.应用信息论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75页.第14页.第16页.第22页.
-
10.胡锦涛在共青团十届四中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00,12,21.
引证文献11
-
1薛文平.学校德育的新途径:网络德育[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6(2):44-46. 被引量:9
-
2王之国.构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体系[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6):55-56. 被引量:3
-
3何艳丽,周红雷.网络时代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创新[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5(4):303-304.
-
4王之国,刘青.提高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2):38-39. 被引量:1
-
5代君.网络对高校德育教育的机遇及挑战[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28(5):190-192. 被引量:2
-
6王之国.论赛伯空间影响学生品质形成的心理因素[J].商情,2010(14):68-68.
-
7张嘏伟.关于网络时代下高校德育工作方法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1,14(5):35-36.
-
8房旭东.5G互联时代电视媒体创新方向探究[J].丝路视野,2019(9):20-21.
-
9陈豫眉.高校课堂教学的信息评价模型[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3,16(2):42-44.
-
10孙保真,陈建馨.浅谈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创新[J].前沿,2004(3):73-75.
二级引证文献19
-
1邓先敏.做好高中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意义与措施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1(5):154-155. 被引量:1
-
2王莉.论新时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点[J].中国成人教育,2007(20):50-51.
-
3王之国,刘青.提高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2):38-39. 被引量:1
-
4谢华,瞿建国.网络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1):156-158.
-
5郭凤广.“贴吧”中的网络道德教育审思[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7):111-112. 被引量:1
-
6顾锡宏.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5):92-95. 被引量:5
-
7王之国.论赛伯空间影响学生品质形成的心理因素[J].商情,2010(14):68-68.
-
8牛斐.虚拟世界环境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及防范举措[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1(6):181-182. 被引量:2
-
9何军,孔君素,张蔚,蒋海哮,焦世玲.基于网络模式的高校德育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11(12):241-244. 被引量:1
-
10杨程丽.浅谈加强高中生德育管理的重要性[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1):131-131. 被引量:2
-
1张玉云.浅谈网上学习与传统教育[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3(2):17-17.
-
2侯根堂.初探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J].科技资讯,2014,12(12):209-210.
-
3陈锦琪.浅谈网络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6):70-71. 被引量:9
-
4张志刚.网络发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社会科学家,2011,26(6):129-131. 被引量:6
-
5许瑞珍,杨雄波,杨先卫.MOOC来袭,你准备好了吗?[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6(S2):120-122. 被引量:1
-
6刘明伟.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福建职业与成人教育,2005(7):21-23.
-
7周运来,王竹良.网络发展给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12):26-27. 被引量:4
-
8高霞.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文学教育,2017(4):81-81.
-
9徐露凝.浅析微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作用[J].数码世界,2017,0(5):77-77. 被引量:1
-
10朱婷婷.浅析博客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2008(30):69-69. 被引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