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现代大学教育》
2002年第2期36-37,共2页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17
-
1李建求.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特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31):17-20. 被引量:116
-
2蒋乃平.课程模式选择的重要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34):5-8. 被引量:40
-
3胡永远.高职发展的经济动因[J].现代技能开发,2002,(1).
-
4冯凯平.关于知识贫困的问题[J].领导决策学习,1999,(37).
-
5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6):49-55. 被引量:345
-
6高云兵.模块化教育方法在服装专业教学中应用[J].广西纺织科技,2008,37(3):50-51. 被引量:2
-
7谷环洲,辛潮.技术工人队伍状况堪忧[J].企业管理,1999(7):22-23. 被引量:1
-
8齐峰.对高师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21(1):12-15. 被引量:44
-
9胡立法.加入WTO后,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其对策[J].乡镇企业,2000(7):20-21. 被引量:1
-
10PROJECT GROUP (Kaifeng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China).关于高职高专教学体系构建的改革与创新[J].开封大学学报,2001,15(2):32-38.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18
-
1张漫雪.开展特色办学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职人才[J].华章(初中读写),2007(10):122-122.
-
2吴新武.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研究综述[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4):109-113. 被引量:22
-
3何艳丽.高职高专院校产学研合作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州大学学报,2005,22(2):72-74. 被引量:1
-
4陈亚鸿.新时期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对策研究[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6,10(4):59-62. 被引量:3
-
5任聪敏.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4):12-16. 被引量:18
-
6任聪敏.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7(18):18-20. 被引量:21
-
7任聪敏.近二十年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4(8):50-53. 被引量:42
-
8张克柱.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1(1):138-139. 被引量:2
-
9陈红,李玉春.高职教育规律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23):8-10. 被引量:3
-
10李禄俊.论我国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途径[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3):58-61.
-
1吴绪模,关志成.迎接“知识经济”挑战 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19(4):29-32. 被引量:1
-
2胡京明,谭艳萍,唐川林.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的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09(8):27-28.
-
3寇廷耀.论高校与企业合作[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6(2):86-90. 被引量:2
-
4葛玉新,陈从志.高校后勤改革必须围绕“三个服务”进行[J].高校后勤研究,1996,0(6):45-47.
-
5马慧.实现我国生产力跨越发展的理论思考[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5,0(36):208-208.
-
6孔令帅.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互动:纽约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经验及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2(11):120-123. 被引量:4
-
7冯景源.“摸论”史学方法的性质及其抽象力研究的意义[J].人文杂志,2005(3):16-21.
-
8万永光.两种社会制度比较方法纵论(续完)[J].滨州学院学报,1992(1):32-36.
-
9王军.试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J].考试周刊,2013(71):78-79. 被引量:3
-
10彭崇谷.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途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5,14(4):5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