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谐波显像在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出处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2年第2期118-119,共2页
Chinese Journal of Coal Industry Medicine
参考文献3
-
1袁霞萍,刘望彭,康春松,邢晋放,李天亮,陈武,杨永生.自然组织谐波成像改善二维图像质量的临床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9,15(12):907-910. 被引量:10
-
2梁海南,吴瑛,王连生.组织谐波成像技术在确定心内膜边界与评价室壁运动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0,16(9):678-680. 被引量:12
-
3潘文明,周京敏,舒先红,沈学东,施月芳,潘翠珍.二次谐波显像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0,16(8):583-585.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7
-
1何诈镛.声学理论基础[M].北京:科技出版社,1981.82-96.
-
2冯若,超声诊断设备原理与设计,1993年,68页
-
3何诈镛,声学理论基础,1981年,82页
-
4Porter T R,JACC,1994年,23卷,1440页
-
5Porter T R,J Am Coll Cardiol,127卷,1497页
-
6丛淑珍,世界医疗器械杂志,1999年,5卷,5期,68页
-
7杨娅,谢明星,王连生,梁峭荣,李治安,王新房.频率转换技术在显像困难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8,14(1):65-66. 被引量:7
共引文献20
-
1石梅,何锦霞,海力比努尔,杨嵘,杨红妮,陆维奇.超声诊断冠心病的应用价值与冠脉造影比较[J].新疆医学,2004,34(3):72-73.
-
2杨莉,伍卫,王景峰,张小玲,韦育林,聂如琼,罗年桑.组织谐波成像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14(3):173-175. 被引量:1
-
3邬文敏,吴中松,于小亮,谭力铭,张锐.冠状动脉造影与心脏二维超声对冠心病诊断的对比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5(2):264-265. 被引量:6
-
4臧国礼.回声差异强化功能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医学,2007,27(3):39-40.
-
5杨莉,邱琼,夏金喜.组织谐波超声心动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评价(附12例报告)[J].中国医师杂志,2008,10(5):668-669.
-
6高一鸣,王浩.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方法及其进展[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9,6(5):69-71. 被引量:10
-
7郑音飞,李鹏,杨昊.超声波色差对二次谐波成像影响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44(5):875-880.
-
8冯美干,沈波.心电图和心脏彩超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2,25(5):546-548. 被引量:22
-
9裴红,罗福成,连娟,童清平.自然组织谐波成像与基波成像在正常肾脏声像图中的对比观察[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1,17(6):461-462. 被引量:5
-
10李松年.自然组织谐波成像在超声心动图中的应用[J].淮海医药,2001,19(6):445-446. 被引量:1
-
1庞莉,马莉.组织谐波显像诊断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02,9(3):182-183.
-
2刘翠,曹兵生.组织谐波显像诊断老年甲状腺局灶性病变[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7):1016-1018. 被引量:2
-
3王丽,姜亚东,王微,王良,黄雪兰.组织谐波显像与二维彩色多普勒对不同部位心肌肥厚的诊断比较[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2,7(6):451-451.
-
4凌雁,刘延玲,程克正,刘汉英.组织谐波显像在CK评价冠心病室壁运动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0,8(5):311-323. 被引量:4
-
5刘冰,吴国艳,张廷久.老年疑似扩张型心肌病27例诊断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6):1310-1311. 被引量:1
-
6张彤,白桦.超声心动图与缺血性心脏病[J].医学综述,2006,12(6):380-381. 被引量:1
-
7马世霞,阿秀萍.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2,24(3):185-187.
-
8陈金良,郭培英,王利民.缺血性心肌病92例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6,15(1):60-61. 被引量:3
-
9李家宜.小儿心肌病诊断之我见[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6,11(5):272-273. 被引量:4
-
10刘明,陈丽芬,李平,张少富,凌政.冠状动脉造影术在扩张型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附30例分析)[J].广西医学,1999,21(4):796-7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