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科技.人才.市场》
2002年第2期49-51,共3页
Scientech Talent Market
同被引文献12
-
1雷洪.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开发研究,2004(4):74-76. 被引量:4
-
2李雪斌.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成因素及其影响[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0(1):44-46. 被引量:3
-
3郑逸芳.对林业人才开发的经济学思考[J].林业经济问题,1995,15(1):34-36. 被引量:2
-
4周欣宇.定向培养是解决人才危机的突破口[N].中国青年报,2003-09-08(1).
-
5中国企业国际化管理课题组著.企业创新开发国际化管理模式[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
6郑成思.知识产权论[M]法律出版社,2001.
-
7亦冬.美国高科技企业的成功之举[J].云南科技管理,2000,13(4):38-40. 被引量:1
-
8江泽慧.贯彻落实《纲要》精神 推进林业科技创新[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5):43-47. 被引量:1
-
9于乃根.新经济时代企业技术创新策略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2):74-75. 被引量:2
-
10扬仕平.存续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分析及对策[J].石油科技论坛,2003,22(4):56-58. 被引量:1
引证文献5
-
1李柏洲,李海超.美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状况分析及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05(1):38-42. 被引量:3
-
2曾起郁,陈秋华.林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04,24(4):246-249. 被引量:15
-
3王舜,石巍.试论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优化[J].科学管理研究,2004,22(6):12-14. 被引量:9
-
4李洪伟.谈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4,25(6):34-36. 被引量:1
-
5田建春.绿色技术创新多元主体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3):165-165.
二级引证文献28
-
1秦杉,王亚斌.玉溪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知识产权保护[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23(1):51-53.
-
2邓盛梅.绿色海峡西岸林业人才资源开发环境优化对策[J].林业经济问题,2005,25(4):230-232. 被引量:4
-
3孟凡臣,郭双元,李国营.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创新体系结构及其营运机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49-52. 被引量:4
-
4许冰峰.林业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与管理的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05,25(6):368-370. 被引量:3
-
5许红艳.湖南林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湖南林业科技,2006,33(4):66-68. 被引量:4
-
6徐绍琛,何强.昆明市民营科技企业成长模式分析——以医药企业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7(4):186-190. 被引量:1
-
7齐园,程正中,杨鹏.中关村科技园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和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7(16):150-151.
-
8易开刚.论不同时空下企业技术创新的三维伦理边界[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2):97-98. 被引量:1
-
9曾白凌,张金来.科技创新体制与法治关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8):23-27. 被引量:6
-
10郑雪琴.绿色海峡西岸林业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对策[J].林业经济问题,2007,27(6):555-558. 被引量:1
-
1李敬.21世纪管理变革的趋势[J].中国经贸导刊,2001(16):44-44.
-
2韩建英.试论石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成长机制[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12(10):60-63.
-
3夏藜.众说纷纭:民企用人之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8):29-29. 被引量:1
-
4邱世斌.核心人才的培养和留用[J].决策与信息,2005(8):56-57. 被引量:5
-
5胡君,阿建卓.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J].职业时空,2005(10):50-51. 被引量:5
-
6黄文强.试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8,0(7):61-61.
-
7雷金溪.民营企业如何留住人才[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59-61. 被引量:4
-
8毕结礼.落实《决定》精神 创新技能人才成长机制——技能人才发展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培训,2003(12):22-24.
-
9姜锋.企业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思考[J].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5(3):32-33.
-
10李心陶,李仰陶.试论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的影响[J].经济师,2005(3):245-2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