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国土经济》
2002年第5期21-23,共3页
Territorial Economy
同被引文献26
-
1伍立群,代兴兰.河川基流分割法在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中的运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5(1):35-38. 被引量:15
-
2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学报,1996,51(6):553-558. 被引量:1724
-
3[5]Turner B. L. II,D. Skole,S. Sanderson,G. Fischer,L. O. Fresco and Rik Leemans.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J]. 地学前缘,1997,4(1-2):26~33.
-
4[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0年中国国土资源报告[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5~6.
-
5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Z].北京:测绘出版社,1984..
-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0年中国国土资源报告[R].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5-6.
-
7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Z].北京:测绘出版社,1984..
-
8庄大方,刘纪远.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异模型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7,12(2):105-111. 被引量:666
-
9汪青春,周陆生,张海玲,邵玉红.长江黄河源地气候变化诊断分析[J].青海环境,1998,8(2):73-77. 被引量:44
-
10林学钰,廖资生,钱云平,苏小四.基流分割法在黄河流域地下水研究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39(6):959-967. 被引量:29
二级引证文献55
-
1潘竟虎,刘菊玲.黄河源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4):69-74. 被引量:53
-
2李迎春,姚艳丽,谢国辉.新疆石河子垦区农业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J].干旱区地理,2005,28(4):497-500. 被引量:9
-
3李团胜,马超群.从土地利用变化看陕西省生态环境的转变[J].干旱区地理,2005,28(5):647-653. 被引量:18
-
4张慧芝,彭茹燕,黄青,李锦,林毅,薛英,徐晓芳.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景观制图的若干问题[J].干旱区地理,2005,28(5):692-696. 被引量:6
-
5王小梅,刘峰贵,周强,黄芸玛,张海峰.荒漠化与黄河源区生态安全问题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1):24-28. 被引量:3
-
6陈桂红,唐伶俐,姜小光.高光谱遥感图像特征选择和提取方法的比较——基于试验区Barrax的HyMap数据[J].干旱区地理,2006,29(1):143-149. 被引量:7
-
7冯效毅,刘海滨,刘春阳.基于RS/GIS的南京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06,19(4):19-23. 被引量:5
-
8付彩菊,潘竟虎,赵军.基于RS和GIS的额济纳旗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23(6):71-75. 被引量:3
-
9木合塔尔.扎日,吴兆宁,郭瑞清.地理信息系统在东天山土屋——延东地区铜矿预测中的应用[J].干旱区地理,2007,30(1):77-83. 被引量:9
-
10易卫华,尚清芳.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湿地景观生态研究进展[J].河西学院学报,2007,23(2):70-73.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