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大众化”规模 更要创新机制
被引量:3
We need the Mass Scale, But need a Creative Mechanism Even More
出处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5-36,共2页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参考文献7
-
1(美)马丁·特罗.独具特色的美国高等教育[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8,(4).
-
2杨莹.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重要课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8,(4).
-
3[加]许美德 许洁英(译).中国大学--1985-1995[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
4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参考资料[M].,1999(9-11)..
-
5王殿祥.提高成人高教办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研究与探索,2000,(4).
-
6[美]德里克·博克 乔佳义(译).美国高等教育[M].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
7国家教育研究发展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0)..
共引文献10
-
1田恩舜.试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中的三种力量[J].高教探索,2005(3):17-19. 被引量:6
-
2康荔.从知识观到内化观——大学课程观变革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2005,23(5):22-24. 被引量:3
-
3郭德红.美国高等教育民主化的实践发端——19世纪上半叶美国学院课程论战[J].教育与职业,2006(18):50-54. 被引量:3
-
4田建荣.大众化:21世纪新的高等教育发展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1(1):46-50. 被引量:17
-
5张红霞.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及本土化诠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3(4):20-26. 被引量:30
-
6陈敏,熊庆年.走进哈佛核心课程——“历史研究”课程的架构[J].高教探索,2002(3):40-43. 被引量:8
-
7胡志刚,彭涛,杨自文.现代社会全面发展视角下的继续教育概念辨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1(2):12-18. 被引量:3
-
8张巨成.加入WTO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变[J].思想战线,2002,28(4):120-123. 被引量:3
-
9文胜利.略论我国大学的创新[J].现代大学教育,2003,19(5):76-78. 被引量:5
-
10彭彬.论蔡元培的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及其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03(6):92-95.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15
-
1盘娟梅.浅析国家助学贷款中的制度供给——实际制度供给与意愿制度供给的不一致性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2(12):35-37. 被引量:10
-
2解凌云,林伟连,鲁钬,程红.实施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5(5):52-53. 被引量:8
-
3刘东,陆秋平,梁勇.国家助学贷款新旧政策之比较及其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4):167-170. 被引量:11
-
4[10]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50-251.
-
5菲利浦.G.阿特巴赫,蒋凯,陈学飞.大众高等教育的逻辑[J].高等教育研究,1999,20(2):1-9. 被引量:72
-
6史朝.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1999,20(1):39-43. 被引量:74
-
7潘懋元.高校毕业生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J].教育发展研究,1999,19(9):54-55. 被引量:18
-
8徐东华,沈红.学生贷款偿还制度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0,16(2):44-47. 被引量:29
-
9王一兵.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国外趋势和中国面临的战略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1):37-42. 被引量:107
-
10廖群云.个人助学贷款发展缓慢的深层原因及对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0(3):33-3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5
-
1康翠萍.论高等教育体制政策的内在规定性[J].教育科学,2013,29(6):55-59. 被引量:1
-
2胡仁东.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3):1-7. 被引量:8
-
3曾国平,李雪松.人才强国战略与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着力点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2):62-64. 被引量:4
-
4李爱珍,洪伦.政事分开视域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探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1(9):4-7. 被引量:1
-
5杨拍,杨英.高等数学课程分层分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为例[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2(5):11-15. 被引量:4
-
1蔡鸿新.以就业指导为载体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12-15. 被引量:5
-
2谢宜祥,王方刚.创新学习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J].人民教育,2001(4):36-37. 被引量:3
-
3浦文娟.引入创新机制,深化初中生物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4,0(10X):90-90.
-
4黄诚,陈久文.培养教师创新能力初探[J].中小学管理,1999(9):5-6. 被引量:2
-
5范文奎.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2010(43):147-147.
-
6晁乐红.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J].北方论丛,2002(6):149-151. 被引量:4
-
7郭嘉.学生工作创新机制与辅导员队伍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9(S2):150-152. 被引量:4
-
8马明明.引入创新机制,深化初中生物教学[J].学园,2013(23):136-136.
-
9黄欣.西南联大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启示[J].江苏高教,2003(2):78-80. 被引量:14
-
10徐秀华.浅谈开放式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09(5):5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