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系杂交小麦
出处
《云南农业》
2002年第6期12-12,共1页
Yunnan Agriculture
-
1董普辉,袁建国,佘奎军,王彬,陈春艳.两系法杂交小麦育种限制因素的探讨与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9(8):9-10. 被引量:3
-
2蔡海华,王学会,昂盛福.两个粳型光敏系的育性转换期观察及其应用初探[J].杂交水稻,1990(4):33-36. 被引量:4
-
3张明永,范树国,梁承邺,陈宝源,黎垣庆.培矮64S在广州地区的育性转换和光温反应特性研究[J].杂交水稻,2000,15(S2):107-108.
-
4李艳萍,朴钟泽,邹美智,张维强,张奎敏.利用组织培养进行两系法杂交稻的研究与应用[J].天津农业科学,1996,2(4):1-4. 被引量:5
-
5张明永,范树国,梁承邺,陈宝源,黎垣庆.培矮64S在广州地区的育性转换和光温反应特性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1993,20(6):4-5.
-
6刘宗华,黄西林,杨超英,胡彦民,季洪强,汤继华,季良越,罗福和,陈伟程.玉米姊妹系间杂种优势及不育化杂交制种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31(3):207-211. 被引量:4
-
7岳建芝,张杰,徐桂转,杨世关,张百良.玉米秸秆主要成分及热值的测定与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06,35(9):30-32. 被引量:54
-
8李自超,王象坤,艾斯卡尔.水稻光敏核不育系(PGMRs)在北京地区的育性表现初探[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4,20(3):233-238.
-
9鲁伟林,宋世枝,童俊丽,余新春,严德远,陈斌.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在信阳制种的气象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8):1372-1372.
-
10杨木军,顾坚,田玉仙,李绍祥,刘琨,杨和仙,周金生.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技术研究进展[J].云南农业科技,2003(B06):63-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