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实证研究——结合浙江105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报告的分析
被引量:258
出处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4-74,共11页
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
参考文献1
-
1夏禹龙 冯之浚.梯度理论和区域经济[J].研究与建议,1982,(8).
共引文献13
-
1何星明,蒋寒迪,袁春惠.产业区域转移的理论来源[J].企业经济,2004,23(9):122-123. 被引量:4
-
2陈蓉芳.产业转移理论与国际纺织制造业中心的变迁[J].华东经济管理,2005,19(12):56-60. 被引量:4
-
3高煦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述评[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24):8-9.
-
4李国平,赵永超.梯度理论综述[J].人文地理,2008,23(1):61-64. 被引量:27
-
5任军,马咏梅,赵晓辉.增长极理论视角下的我国中、西部增长极战略布局[J].税务与经济,2008(4):11-16. 被引量:16
-
6周民良.中国地区工业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前瞻[J].开发研究,2009(5):1-8. 被引量:3
-
7张健.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比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6):148-153. 被引量:7
-
8蒋凯,杨开忠.多重视角下的产业转移文献述评[J].开发研究,2011(3):34-37. 被引量:2
-
9张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4):1-7. 被引量:17
-
10周志刚.运用企业孵化器发展内蒙古经济理论研究[J].特区经济,2013(3):141-142.
同被引文献2375
-
1崔新蕾,刘欢,白莹莹.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创新能力——基于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准自然实验[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2):91-100. 被引量:5
-
2彭水军,吴腊梅.RCEP的贸易和福利效应: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考察[J].经济研究,2022,57(8):98-115. 被引量:36
-
3严立刚,曾小明.东部产业为何难以向中西部转移——基于人力资本空间差异的解释[J].经济地理,2020,40(1):125-131. 被引量:33
-
4颜银根,王光丽.劳动力回流、产业承接与中西部地区城镇化[J].财经研究,2020,0(2):82-95. 被引量:20
-
5钟祖昌,张燕玲,孟凡超.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网络构建对其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的影响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2021(3):93-108. 被引量:27
-
6魏后凯.大都市区新型产业分工与冲突管理——基于产业链分工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7(2):28-34. 被引量:193
-
7刘志彪,张杰.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与对策——基于GVC与NVC的比较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7(5):39-47. 被引量:562
-
8王花荣.产业跨区域转移中的动力机制分析[J].金融经济,2007(18):89-91. 被引量:5
-
9於方,过孝民,张衍燊,潘小川,赵越,王金南,曹东,Cropper M,Aunan K.2004年中国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经济损失评估[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7,24(12):999-1003. 被引量:61
-
10闫小培,林耿,普军,周锐波.大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升级与国际竞争力[J].经济地理,2007,27(6):972-976. 被引量:17
引证文献258
-
1刘俊勇,蒋凯,杨超.多主体利益诉求下中国产业转移驱动因素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21(4):103-109. 被引量:2
-
2严立刚,曾小明.东部产业为何难以向中西部转移——基于人力资本空间差异的解释[J].经济地理,2020,40(1):125-131. 被引量:33
-
3林慧丽.长三角地区产业西移过程中的政府协调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2):34-38. 被引量:2
-
4杨毅.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分析[J].理论月刊,2009(7):156-158. 被引量:1
-
5黎鹏.区际产业的互补性整合与协同发展研究——理论依据、实践需求和方法论思路[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5):46-50. 被引量:5
-
6魏博通.江西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现状与经济效应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2,28(10):85-88. 被引量:3
-
7何星明,蒋寒迪,袁春惠.产业区域转移的理论来源[J].企业经济,2004,23(9):122-123. 被引量:4
-
8潘伟志.产业转移内涵、机制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4(10):119-120. 被引量:48
-
9彭惜君.论珠江三角洲产业区域转移[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3,24(4):120-126. 被引量:1
-
10雷佑新,雷红.西部大开发和我国产业区域粘性分析[J].晋阳学刊,2005(4):38-41.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2136
-
1祁苑玲.推进云南发展境外经贸合作区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0(5):78-83. 被引量:1
-
2杨道玲,任可,袁高洁.协同视角下京津冀产业转移特征及成效研究[J].中国物价,2021(2):35-39.
-
3周均旭,常亚军,何惠榕,陈莹,赵静.“一带一路”背景下越南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与中国的机遇[J].中国-东盟研究,2018,0(4):148-169. 被引量:1
-
4叶凯溪.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综合能力评价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9,0(5):13-18. 被引量:1
-
5汪行东,贾荣.承接地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产业转移——基于上海企业对外投资数据的实证研究[J].投资研究,2020,39(1):39-50. 被引量:5
-
6李臻,耿曙.经济新常态下用地困境、供应链网络与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基于453家企业样本的调研[J].台湾研究集刊,2020,0(1):68-78. 被引量:1
-
7张晶,陈志龙.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中国制造业转移[J].统计研究,2021,38(6):70-85. 被引量:22
-
8高金龙.中国城市工业空间的转型与重构:文献综述[J].土地经济研究,2019(2):106-122.
-
9侯泽华,梁双陆.“一带一路”、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43(7):43-57. 被引量:14
-
10魏峰.国内劳动生产率研究综述[J].政治经济学报,2024(1):82-106.
-
1梁蓉,兰海颖.湖南城镇化与产业区域转移[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2):5-6. 被引量:2
-
2陈甬军,陈爱贞.产业区域转移障碍分析[J].理论参考,2005(11):32-32.
-
3陈甬军,陈爱贞.城镇化与产业区域转移[J].当代经济研究,2004(12):52-57. 被引量:40
-
4中国企业家压力全球最高[J].销售与管理,2010(5):22-22.
-
5央行调查显示:城镇居民消费意愿降至1999年来最低[J].黑龙江金融,2011(3):16-16.
-
6袁静.产业区域转移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2(7):51-53. 被引量:4
-
7孙瑞灼.居民消费意愿何以创“12年最低”?[J].中国城市经济,2011(4):95-95.
-
8央行:近7成居民称房价高难接受 仅2.1%满意[J].中国房地产金融,2012(7):34-34.
-
9陈建军.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动力机制[J].理论参考,2005(11):20-23. 被引量:5
-
10夏太寿.江苏省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概述[J].江苏科技信息,2008(7):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