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班组串换”德育模式的理论建构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目前的德育体制不利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本文就改革教育组织形式,构建“班组串换”的德育模式进行了理论探讨,同时对德育理念和方式进行了反思,重新论证了德育的地位,并对德育“渗透说”作了批判。该模式具备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支持,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作者
胡国良
刘次林
机构地区
江苏省江阴市峭岐镇中心小学
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
出处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6-108,共3页
Education Exploration
基金
教育部人与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大道德教育研究所的课题资助
关键词
德育模式
“班组串换”
交往能力
开放意识
德育理念
分类号
G410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28
同被引文献
10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5
1
.“‘博导’辞职告诉我们什么”[N].《中国青年报》,1999年7月15日.
2
.[N].《扬子晚报》,2001年9月12日.
3
涂尔干著,陈光金等译:《道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4
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10、110、4页.
5
霍华德·加德纳著.《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1999年弟1版..
共引文献
28
1
陈保中.
法治:打造信用政府[J]
.政治与法律,2004(4):24-28.
被引量:4
2
李欣人.
席勒美育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及其当代意义[J]
.理论学刊,2001(1):113-116.
被引量:4
3
金薇吟.
素质教育演变史:人的异化与复归[J]
.学海,2004(5):151-155.
被引量:1
4
赵连启.
布什政府对台政策纵容陈水扁加快台独步伐[J]
.和平与发展,2004(4):22-26.
5
罗小平.
探究乐坛奇才成功之谜——赵宋光教授心理结构分析[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3):89-95.
被引量:2
6
任舒泽.
坚持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J]
.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5):94-96.
被引量:2
7
宋跃华.
论自我实现的途径[J]
.江汉论坛,2005(9):39-44.
8
徐华新.
建设现代商场的和谐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J]
.商场现代化,2006(02S):215-215.
被引量:1
9
周宪.
现代性与视觉文化中的旅游凝视[J]
.天津社会科学,2008(1):111-118.
被引量:88
10
吴向阳.
论会计双语教学中多元智能法的运用策略[J]
.财会通讯(下),2009(5):116-118.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0
1
刘次林.
“公德”私议[J]
.思想理论教育,2008(4):4-8.
被引量:3
2
黄向阳.
德育内容分类框架--兼析我国公德教育的困境[J]
.全球教育展望,2008,37(9):48-52.
被引量:23
3
石中英.
价值教育的时代使命[J]
.中国民族教育,2009(1):18-20.
被引量:83
4
沈贵鹏.
“灰色”学生管见[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18(2):110-112.
被引量:3
5
汪爱仙.
正确认识小学生逆反心理[J]
.科教文汇,2009(11):89-89.
被引量:3
6
石中英.
关于当前我国中小学价值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J]
.人民教育,2010(8):6-11.
被引量:81
7
孙振华.
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J]
.教育教学论坛,2010(28):55-56.
被引量:3
8
沈贵鹏.
罗森塔尔效应的衍生研究[J]
.外国中小学教育,1994,0(3):35-36.
被引量:5
9
覃丽兰.
给学生一角诗意的天空[J]
.班主任,2013(12):8-11.
被引量:1
10
陈宇.
把班级营造成一个家[J]
.班主任,2014(7):17-21.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2
1
侯加慧,沈贵鹏.
价值教育视域下“灰色学生”逆反心理探究[J]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3(10):27-29.
被引量:1
2
张鲁川.
“班级是我家”的公德教育隐忧及超越[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8,32(1):22-27.
二级引证文献
1
1
邹生才.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逆反心理问题浅探[J]
.传承,2015(9):64-65.
1
李朝芳.
班组“串换制”的思考和实践[J]
.江苏教育研究,2001(4):54-55.
2
周晓静.
论班组串换德育模式的特征与启示[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21(10):9-11.
3
马学军.
对小学德育工作管理新途径的探索[J]
.宣武教育,2000(3):36-38.
4
郭振.
创新德育体系 增强德育实效[J]
.甘肃教育,2014(1):27-27.
5
贾玉明.
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5(6):81-84.
被引量:1
6
孙明福.
以人为本德育及其构建[J]
.职教论坛,2005,21(03X):44-47.
被引量:1
7
张秀丽.
提高品德课效率促进学生成长成才[J]
.成才之路,2013(17):78-79.
8
庄甲富.
儿童德育——中国教育改革不容忽视的问题[J]
.青年教师,2005(3):19-21.
9
孙继军.
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困惑与解决方法探析[J]
.河南社会科学,2005,13(6):124-125.
被引量:1
10
鲍道成.
直面中小学德育中几对体制性矛盾[J]
.思想.理论.教育,2004(5):21-22.
教育探索
2002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