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医补法识粹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中医的治疗大法,可扼要概括为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之源流,早在《内经》中已见端倪,《伤寒论》中其内容益臻充实,清代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对八法的论述尤为系统.程氏有云:“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
作者
邓世广
机构地区
新疆中医学院
出处
《新疆中医药》
1991年第3期7-9,共3页
Xin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中医治法
补法
分类号
R242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1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11
1
詹锦岳,石灯汉.
浅议黄芪为“补者之长[J]
.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1):791-791.
被引量:5
2
罗仁,钟洪.
疾病人群的虚证特点[J]
.辽宁中医杂志,1996,23(4):154-155.
被引量:12
3
周宝宽.
抗疲劳防治亚健康中药整理与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193-195.
被引量:8
4
周宝宽.
抗疲劳防治亚健康方剂整理与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2):390-392.
被引量:10
5
何剑平.
补法探析[J]
.江苏中医,1999,20(6):7-8.
被引量:2
6
唐汉庆,林朝文,李克明,李芸达,文全泰.
120例人群脾、肾虚证随年龄变化特点分析[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5):672-673.
被引量:3
7
刘采倩.
“通、和、宣”补法——《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理虚法浅识[J]
.四川中医,1993,11(4):3-4.
被引量:2
8
魏晓玉,徐强,张亚新,陆璇,张蕾,庄建国.
从古方生脉散谈心病从肺论治[J]
.湖南中医杂志,2017,33(8):137-139.
被引量:9
9
宋平,刘殿玉.
中医小儿体质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20,38(6):251-253.
被引量:23
10
周宜强,张书文,谢尚超.
从脾胃治疗心系病证初探[J]
.河南中医,1992,12(6):288-289.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王靖怡,高嘉良,王阶.
补法精义与体会[J]
.中医杂志,2020,61(19):1738-1740.
被引量:13
二级引证文献
13
1
陈思童,吕文良.
浅析应用“补法”治疗慢性肝病[J]
.环球中医药,2021,14(4):675-678.
被引量:1
2
段青于蓝,唐远山,李霖,范荣波,刘波,王向阳,胡兴律,唐广慧.
唐远山教授运用和法临证经验撷要[J]
.陕西中医,2021,42(7):944-947.
被引量:5
3
陈启亮,李灿东,黎晖.
对微观辨证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
.中医杂志,2022,63(1):5-7.
被引量:21
4
闫雪丹,符强.
《伤寒杂病论》中程氏治疗“八法”运用探析[J]
.亚太传统医药,2022,18(1):222-226.
被引量:9
5
戴明,贾春华,陈俊玲,伊凡,刘小燕.
基于隐喻对虚劳病补法误区的认知[J]
.世界中医药,2022,17(7):998-1002.
被引量:3
6
张新路,刘宏潇,冯兴华(指导).
冯兴华辨病、辨证、辨症诊治强直性脊柱炎经验[J]
.北京中医药,2022,41(8):858-861.
被引量:8
7
刘益诚,赵舒曼,齐文升.
基于“伏毒”理论探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糖尿病发病机制与中医治疗[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3,30(6):20-24.
被引量:3
8
郑玉玲,陈建设,马纯政,许彦超,陈晓琦,林建州,李军赛,贺文龙,仝新朵,秦善文,张丽菡.
附桂管食通颗粒提高晚期食管癌生存率临床研究[J]
.新中医,2023,55(18):124-130.
9
刘胜男,卢秉久,郑佳连,于澜.
卢秉久教授辨治脾肾阳虚型鼓胀用药规律研究[J]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24(9):964-970.
10
王玲,向楠.
基于《中国药膳大辞典》的药膳饮方组方规律研究[J]
.护理研究,2024,38(2):207-215.
1
王霞.
浅谈中医补法与免疫[J]
.四川疗养,2000(18):48-49.
2
张晓轶,节晓光.
论中医补法在骨折中的运用[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29(4):7-9.
被引量:3
3
李克文.
从阴阳学说探讨中医补法[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8):429-429.
被引量:1
4
何任.
略述中医补法及用补之注意[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3):133-134.
被引量:5
5
毛宗群.
中医补法在妇科中的应用[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8,10(21):136-136.
6
李古松.
浅话中医“补法”的运用[J]
.光明中医,2007,22(11):10-10.
被引量:1
7
何任.
论补法[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3):315-316.
被引量:10
8
孙晓春.
中医补法与美容[J]
.中国科学美容,2001(6):90-92.
9
沈守卫.
中医补法为主的综合治疗骨科损伤64例的疗效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4):31-31.
被引量:5
10
肖佩辰.
中医妇产科临床中补法的应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2):161-162.
被引量:2
新疆中医药
1991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