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西南园艺》
2002年第2期28-28,共1页
Southwest Horticulture
同被引文献29
-
1卢其能.樱桃番茄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01,23(2):51-53. 被引量:6
-
2王敬文,蒋晶.低温驯化的黑荆树悬浮培养细胞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J].林业科学研究,1993,6(6):661-665. 被引量:8
-
3杨和平,程井辰,周吉源,李根昌,周子游.石刁柏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超氧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J].Acta Botanica Sinica,1993,35(6):490-493. 被引量:12
-
4黄清俊,丁雨龙,甘习华.水晶掌胚状体发生的超微结构观察[J].电子显微学报,2005,24(1):74-78. 被引量:4
-
5卓仁英,陈益泰.五种桤木属植物的光合特性初步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4,24(6):1-4. 被引量:20
-
6刘华英,萧浪涛,鲁旭东,吴顺.柑橘体细胞胚发生的组织细胞学研究[J].果树学报,2004,21(4):311-314. 被引量:12
-
7周俊彦,郭扶兴.细胞分裂素类物质在植物体细胞胚发生中的作用[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6,32(4):247-253. 被引量:33
-
8辛建华,苑育文,张永华.甜瓜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J].北方园艺,2007(7):171-172. 被引量:5
-
9洪森荣,尹明华,邵兴华.野葛块根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J].湖南农业科学,2007(6):64-67. 被引量:9
-
10卢爱华,王永飞,马三梅,李晓东.植物生长素与体细胞胚发生[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8,44(3):578-580.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12
-
1尹显慧,简芳,龙友华.微生物菌剂仙丰168对番茄种子萌发及早期幼苗生长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9):28-31. 被引量:12
-
2张慧君,华玉伟,黄天带,黄华孙.橡胶树体胚发生过程中的生理生化特性[J].热带农业科学,2014,34(10):12-14. 被引量:7
-
3贺丹,毛仓仓,陈颖,王政,何松林.H_2O_2对牡丹愈伤组织分化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1):122-125. 被引量:4
-
4吴艳歌,毕波,柴明良.细胞分裂素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生长及其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6,30(7):1288-1295. 被引量:9
-
5甄珍.番茄酱中霉菌的霍华德计数方法分析[J].中国调味品,2017,42(9):134-137.
-
6吉训志,李焕苓,王果,王家保.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过程中几种抗氧化酶与多胺氧化酶活性的变化[J].热带作物学报,2018,39(4):681-686. 被引量:4
-
7林恬逸,周认,柴明良.油菜素甾醇对沟叶结缕草长期培养愈伤组织生长和再生的影响[J].核农学报,2021,35(1):83-92. 被引量:3
-
8任宁,邹梦雯,陈冠群,申晓辉.不同成胚能力的百子莲愈伤组织中氧化还原水平的差异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22,20(4):1281-1288.
-
9张苏苏,孙丹,艾军,王振兴,石广丽,郭建辉,赵西琳,李雨泽.黑暗处理对五味子体细胞胚再生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报,2022,58(5):864-872. 被引量:1
-
10陈依宁,雷雪,李欣,高燕会.石蒜体胚发生过程的细胞学和生理特性[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24,41(2):243-251.
-
1曲伟华.组织培养在育苗生产上的应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6,19(2):26-26.
-
2梁俊香,尹振君.非洲菊的组织培养[J].江苏农业科学,2009,37(3):45-46. 被引量:2
-
3王晓娟.组织培养在育苗生产上的应用[J].林业勘查设计,1997,0(4):52-53.
-
4兰贺胜.橡皮树的组培繁殖技术[J].福建林业科技,1996,0(S1):90-92.
-
5陈晓明,刘海龙,蔡玲.窿缘桉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1,40(4):36-40. 被引量:3
-
6何家涛.非洲紫罗兰组培试验[J].四川林业科技,2006,27(3):32-33.
-
7袁玉娟,徐晨伟.枯草芽孢杆菌SQR9促进黄瓜生长的效果[J].中国瓜菜,2017,30(3):25-28. 被引量:5
-
8赵爱军.水晶梨组培快繁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5(5):20-20.
-
9蔡明,李树贵.水晶梨茎段再生植株的培养[J].河北果树,2001(3):43-44. 被引量:12
-
10刘庆,张小玲,唐征,罗天宽,胡彩英,王易群.壮丽帕洛梯组培试验的培养基选择[J].温州农业科技,2006(4):3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