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与共享:大学城的运行目标与路径
被引量:22
Independence and share:Target of Movement and Channel about City Town
出处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2-15,共4页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参考文献9
-
1张伟江,薛沛建,徐文龙,俞光虹,张光圻,谢仁业,贺芳玲,李蔚,沙正建.国内创办大学园区若干模式的考察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1,21(3):38-40. 被引量:20
-
2潘懋元,邬大光.中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变化与走向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1(1):16-20. 被引量:22
-
3章明.珠江三角洲大学园区规划和建设的思考[J].高教探索,2000(4):26-29. 被引量:11
-
4黄崴.兴建大学城:新一轮的大学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1,21(3):41-42. 被引量:15
-
5唐安国,陈洪良.为展翅的浦东装上强力发动机——关于建立浦东“现代教育园区”构想[J].浦东开发,1999,0(8):12-16. 被引量:1
-
6王岚.对“万里模式”的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1,21(3):34-35. 被引量:1
-
7吴华.发展“教育产业”的理论与政策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1):147-153. 被引量:5
-
8应畏之.教育集团的社会地位及职能[J].教育发展研究,2001,21(3):20-22. 被引量:2
-
9邬大光,别敦荣,柯佑祥,王岚,刘莉莉.万里模式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市场的力量:万里模式断想[J].教育发展研究,2001(3):29-33. 被引量:11
二级参考文献7
-
1吴华.论发展高中教育对减轻就业压力的政策价值[J].教育与经济,1999,15(2):23-26. 被引量:7
-
2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
3于光远 等.教育如何扩大供给,满足需求——发展教育产业与扩大内需理论研讨会摘要[J].教育发展研究,1999,(7):15-25.
-
4袁志刚.教育产业化及其对中国经济的深远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1999,19(4):41-43. 被引量:13
-
5吴华.论教育对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9(4):31-34. 被引量:3
-
6吴华.让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J].教育发展研究,1999,19(11):19-24. 被引量:15
-
7刘铭,姚晓春.教育产业:本质还是方式[J].教育发展研究,1999,19(11):25-28. 被引量:14
共引文献72
-
1王秀敏,王刚,李君.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3):189-189. 被引量:1
-
2杨青.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和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06(29):3-4. 被引量:4
-
3刘继荣.实现高校异地办学预期目标的相关因素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3(12):37-39. 被引量:11
-
4苏刚.常州城市竞争力的市场空间探析[J].市场周刊·理论版,2004(12):5-6. 被引量:1
-
5刘兰平.中美民办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体的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3):53-57. 被引量:14
-
6黄敬宝.大学城与素质教育[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1):47-49.
-
7彭安臣,曾洁.对公立民营办学模式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5(02S):112-114. 被引量:1
-
8葛新斌,胡劲松.大学城产权结构和运营机制的理论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2):1-7. 被引量:7
-
9蔡建中.网络教育学院办学模式创新的理论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5):68-70. 被引量:3
-
10吴坚.我国大学城校区管理体制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5(8):25-27.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93
-
1江波.大学城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共享潜在优势及其发挥[J].文教资料,2008(18):144-145. 被引量:3
-
2陈延华,逯广东,王勇.论我国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共享模式[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9):4-6. 被引量:5
-
3张贵敏,马艳红,于树祥,郝庆威.沈阳市北片高校跨校选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3(8):21-23. 被引量:7
-
4肖郴松.大学城集成效应及其问题的思考[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5(6):27-31. 被引量:8
-
5李惠芬,许益军.当前国内外大学城的发展与启示[J].科技与经济,2005,18(1):57-59. 被引量:19
-
6杨洪,张鹏.重庆市大学城建设中发展泛教育产业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9(2):41-43. 被引量:3
-
7施梁,王伯伟.大学城开发重在制度建设[J].规划师,2004,20(8):58-60. 被引量:4
-
8董勇.国内大学城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89-94. 被引量:10
-
9刘军,梁德友.由集聚经济效应谈大学城的功能[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5(3):45-47. 被引量:9
-
10许红峰,彭雪涵,庄昔聪,连文毓.面向师生、服务社会、资源共享:大学城体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4):122-125. 被引量:25
引证文献22
-
1李惠芬,许益军.当前国内外大学城的发展与启示[J].科技与经济,2005,18(1):57-59. 被引量:19
-
2吴坚.我国大学城校区管理体制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5(8):25-27. 被引量:4
-
3施鹏.试论和谐大学城的构建[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6(3):65-67. 被引量:2
-
4杨毅仁,陈铁群.我国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37-41. 被引量:33
-
5沈兵虎.面向高教园区的教学资源共享研究[J].浙江学刊,2007(4):208-210. 被引量:7
-
6郝素秋.我国大学城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6):39-41. 被引量:4
-
7杨花.论大学城的独立与共享[J].世界教育信息,2009,22(3):34-36. 被引量:2
-
8向海英.论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J].世纪桥,2009(9):99-100. 被引量:8
-
9朱雪波.高教园区教学资源共享问题及对策[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0,40(2):210-211. 被引量:3
-
10彭惠芳.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173-175.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127
-
1李松,朱永林.县域职教资源再优化整合的目标、路径与实施建议——以江阴市职教资源整合为例[J].职业技术,2022,21(7):21-27.
-
2孙凯军.大学城学生公寓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科教文汇,2007(20):210-211. 被引量:3
-
3张婉嫕,周波.大学城概念及其规划探索[J].四川建筑,2008,28(5):32-34.
-
4王卫星.大学城资源共享的思考[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24):74-77. 被引量:4
-
5江波.大学城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共享潜在优势及其发挥[J].文教资料,2008(18):144-145. 被引量:3
-
6廖克环.大学城学生管理法制化建设研究[J].考试周刊,2007(12):10-11.
-
7汤春杰,葛春晖,闫雯.集约、共享和弹性:职教园区规划及实施模式探索[J].城市规划学刊,2012(S1):93-98. 被引量:4
-
8杨贤栋.论制约我国大学城教学资源校际共享的因素及对策[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12):16-17. 被引量:1
-
9廖佳,高山.我国大学城管理体制创新问题的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4(6):95-98. 被引量:1
-
10彭惠芳,郑文,瞿华.广州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0(33):84-86. 被引量:3
-
1黄晓艺.用高尚精神塑造学生心灵[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4,0(7X):51-52.
-
2栾兆东.小学数学“学导迁移教学法”简介[J].小学教学研究,1992(9):29-30.
-
3曾丽萍.新常态下高校网络新媒体运行路径的探析——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J].高教论坛,2016(1):109-111. 被引量:8
-
4梁长芳.关于高中物理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的思考[J].湖南中学物理,2012,0(6):7-8. 被引量:1
-
5周琦.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性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3(1):33-35. 被引量:6
-
6高建林.高校现行体制下“党委领导”运行目标的设置与实施[J].交通高教研究,1995(1):14-16.
-
7袁高玉.操作总结两兼顾 迎刃而解实验题[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0(12X):25-25.
-
8杜晓平.公办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瓶颈的对策选择[J].河南教育(高教版)(中),2011(6):30-31.
-
9行金玲,冉霞.教学团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7X):221-222.
-
10熊丙奇.当代中国高教体制下的教授[J].中外书摘,2006(5):63-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