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网络社会——人类生存理想的乌托邦 被引量:5

Network Society-The Idea Vtopia of Man Existence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着外部自然世界 ,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人类生存空间——网络空间。本文暂不探讨它所引发的一系列道德和法律上的现实问题 ,而是试图从哲学角度 ,论述网络本身作为客体对于主体存在可能造成的影响 ,由此说明无论从单纯个体、还是个体的联合体的角度来看 ,单纯的网络社会本身都远非人类生存的理想王国。 Not only ha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changed the world outside,but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created the wholly new space-cyberspace.What the paper tries to state here is not a series of realistic problems in ethic and laws derived from the internet,but the possible effect of the internet itself as the object on the existence of the subject.Therefore it shows that the cociety of the internet is far from the ideal paradise whether to individul or to a unit of individul.
作者 王炜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哲学系
出处 《情报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017-1021,共5页 Information Science
关键词 网络社会 生存 主体 人类生存理想 乌托邦 Network society Subject Existenc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二级参考文献14

  • 1何中华.回到自身:世纪之交的哲学重建[J].学术月刊,1995,27(10):10-18. 被引量:31
  • 2刘怀玉.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J].天津社会科学,1996(2):30-34. 被引量:4
  • 3在海德格尔看来,在现代技术的支配下,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以自然的方式呈现出来。所有的东西都破汇入一个巨大的网络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它们存在着的唯一意义就在于实现技术对事物的控制。见M Heidegger.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p.17.
  • 4德裔美籍思想家弗洛姆在三十年前发出的警告,他将二十一世纪可能出现的一个致力于最大规模的物质生产和消费的,由计算机所控制的完全机械化的社会称为新世纪的幽灵。见Erich Fheomm.The Revolution of Hope:Toward a Humanized Technology,New York:Harper & Row.1968.P.1.
  • 5参阅(法)拉·梅特里的《人是机器》.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65页.
  • 6参阅(美)休伯特·德雷福斯的《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三联出版社,1986年.
  • 7参阅(英)保罗·戴维斯的《上帝与物理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第105页.
  • 8见《康德全集》,第一卷.俄译本.莫斯科,1963年,第269页.
  • 9见(美)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 10见陈寅恪的诗《答北客》,该句典出柳宗元的“欲采苹花不自由”.

共引文献57

同被引文献27

引证文献5

二级引证文献1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