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2年第3期32-34,共3页
Journal of Tianji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
共引文献135
-
1张建国.比较视野下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职业能力比赛内容特征与价值取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7(13):41-48. 被引量:3
-
2李海平.高职院校学生增值评价的内涵、价值与建构策略[J].职业教育,2024(14):34-36.
-
3刘竑波,李岳珊,赖建桥.“排座位”:教室中的空间等级与合理规制——以教育伦理与道德精神为旨归[J].教育伦理研究,2023(1):197-208.
-
4赵铸.招生制度改革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1,3(z1):8-12. 被引量:1
-
5李介.略论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公平问题[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8(1):90-92. 被引量:2
-
6厉爱民.追溯与反思:科学取向的学生管理[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23(1):64-68.
-
7薛国凤.关于中美两国小班化教育研究的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4,25(7):42-46. 被引量:20
-
8李伟胜.试析新世纪班级建设的目标[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2(3):25-30. 被引量:32
-
9沈卫华.论控制主义的班级管理[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23(5):133-135. 被引量:1
-
10吕淼华,劳俊华,郑秀娥.规模化培养条件下的研究生班级建设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4(9):30-32. 被引量:17
同被引文献23
-
1平思情.“双减”政策落地的现实问题和对策思考——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J].探求,2022(1):104-110. 被引量:11
-
2张萍.如何做好大学新生班主任工作[J].文教资料,2006(16):17-18. 被引量:7
-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班级:事实分析及其价值选择——兼与谢维和教授商榷[J].教育研究,1999,20(7):42-48. 被引量:49
-
4谢维和.班级:社会组织还是初级群体[J].教育研究,1998,19(11):19-24. 被引量:49
-
5邹泓.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3(3):57-61. 被引量:101
-
6张巍,谢维和.班级作为“初级群体”的理论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16(5):45-46. 被引量:7
-
7陶双宾,林李楠.班级:初级群体还是社会组织——一个教育社会学论争的实证性解释和结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2):85-89. 被引量:5
-
8(美)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74,174-175,177,177.
-
9玛丽.杜里一柏拉,阿涅斯.学校社会学(第二版)[M].让丹,汪凌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7-198.
-
10李其龙.德国教学论流派[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1.
引证文献6
-
1陶双宾,林李楠.班级:初级群体还是社会组织——一个教育社会学论争的实证性解释和结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2):85-89. 被引量:5
-
2李建.浅析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新生班级建设工作[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8):55-55. 被引量:6
-
3何杰.班级中的社会关系型态及其本质[J].教育学术月刊,2012(2):19-23.
-
4贾灵充.离散与统合:大学班级文化属性和功能的微观分析[J].教育探索,2014(9):27-28.
-
5刘娟.班级文化的双重属性及其功能特征[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23-25. 被引量:1
-
6向刚.论语文课堂的应然图景--走向共生[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5(3):40-48.
二级引证文献12
-
1吴康宁.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1979-2008)[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7(2):1-20. 被引量:32
-
2龚重永,闫岑.论辅导员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重要价值[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0(21):49-51.
-
3史芳,刘波.高校新生辅导员深度辅导模式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1(6):41-46.
-
4朱俊俏.大学新生班级建设的若干意见[J].考试周刊,2011(88):208-208. 被引量:1
-
5宋阳,胡国超.高校党团和班级建设对辅导员工作的新要求[J].科技风,2014(7):205-206.
-
6魏抒.心理学效应在独立学院新生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才智,2012,0(19):336-336. 被引量:3
-
7刘娟.班级文化的双重属性及其功能特征[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23-25. 被引量:1
-
8冯佳佳,张晓文.回顾与反思:我国班级文化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7(6):10-17. 被引量:4
-
9刘录护.学生群体组织归属的学校适应性及其教育实践[J].现代教育论丛,2018,0(1):12-19. 被引量:1
-
10向刚.论语文课堂的应然图景--走向共生[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5(3):40-48.
-
1谢维和.班级:社会组织还是初级群体[J].教育研究,1998,19(11):19-24. 被引量:49
-
2宗锦莲.论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一种社会学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1(6):84-87. 被引量:2
-
3陶双宾,林李楠.班级:初级群体还是社会组织——一个教育社会学论争的实证性解释和结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2):85-89. 被引量:5
-
4熊文渊.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及策略[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1(8):31-33. 被引量:4
-
5陈智.教师与学生应该是什么关系——兼与吴康宁先生商榷[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1):95-98. 被引量:3
-
6张巍,谢维和.班级作为“初级群体”的理论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16(5):45-46. 被引量:7
-
7吴康宁.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班级:事实分析及其价值选择——兼与谢维和教授商榷[J].教育研究,1999,20(7):42-48. 被引量:49
-
8为什么部分学校会对学生的发展不负责[J].福建教育(中学版)(B版),2008(1):7-7.
-
9林高明.探源教育的根基——读吴康宁的《转向教育的背后》[J].人民教育,2008(24):50-50.
-
10顾瑶.同辈群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青年与社会(中),2014(2):80-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