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小学教学参考》
2002年第7期45-46,共2页
Reference for Primary Sshool Teaching
同被引文献13
-
1杨翠蓉,张振新.有效课堂讨论的责任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4(19):22-24. 被引量:11
-
2石旭明.初中数学“问题讨论式”的教学法初探[J].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2002(3):28-31. 被引量:2
-
3王艳秋.谈“小组讨论”数学课堂教学模式[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2,10(6):126-128. 被引量:5
-
4张妩雯,郭怀中.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小组讨论行为策略及应用[J].物理教学探讨(中学教学教研版),2005,23(10):27-28. 被引量:6
-
5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98-200.
-
6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9-72.
-
7徐峰.数学课堂教学小组讨论有效性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30(2):173-174. 被引量:5
-
8朱延东.对小学数学课堂讨论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1(11):70-71. 被引量:3
-
9赵国枫.讨论式教学的应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16(1):77-79. 被引量:4
-
10方岚.聚焦中国英语课堂:影响学生参与讨论的因素—— 一次采用定性分析法进行本土化研究的尝试[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0(6):79-85. 被引量:1
引证文献4
-
1谢同祥,沈书生,牛玉霞,刘强.有效课堂讨论的原理[J].教育科学,2007,23(3):16-20. 被引量:18
-
2沈高飞.优化小学数学课堂小组讨论的途径[J].教育,2019,0(5):42-42.
-
3邓雨清.如何有效组织小学数学课堂讨论[J].科学咨询,2020(40):264-264.
-
4张兴宇.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7):153-154.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21
-
1胡锦秀,潘菊连,罗爱军,李菁,李秀.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中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新智慧,2019,0(28):92-93.
-
2李蕤.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构成与实施策略[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2(5):84-86. 被引量:1
-
3张彦.延伸课堂,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24):49-49.
-
4王玉文.放飞思维 激发活力——初中语文课堂中组织有效讨论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中学),2009(7):63-64.
-
5覃玖英,郑国太,刘睿.均衡教育视野下的中学英语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9(4):96-97.
-
6陶月仙.2种课堂讨论形式在本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09,6(9):406-408.
-
7王耀文,陈丽霞.课堂讨论教学方式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1-83. 被引量:8
-
8马玉真,王新华,宋方臻,邵海燕.普通高校讨论式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168-169. 被引量:27
-
9姜玲.个别化:数学课堂持续改进之道[J].文理导航,2011(14):23-23. 被引量:2
-
10游庆括.讨论式教学法在思政课运用的依据和策略[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2):40-43. 被引量:4
-
1冯娟.优化英语课堂讨论策略 提升学生英语学习能力[J].科教文汇,2009(35):174-174. 被引量:2
-
2陈春.语文教学中“讨论式”教学法的有效运用[J].科学咨询,2009(4):55-55. 被引量:1
-
3靳西英.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讨论的策略[J].学周刊(下旬),2016(1):164-165. 被引量:2
-
4宁树山.初中语文教学课堂讨论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5(21):22-22.
-
5沈玉燕.组织课堂讨论策略[J].湖北教育,2002(5):32-33. 被引量:2
-
6李玉芬,李佰红,梅兰莹.探究活动中的有效讨论策略[J].吉林教育(教研),2011(9):11-11.
-
7高荣,牛爱玲.含参不等式的讨论策略[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2008(29):46-49.
-
8杨忠俊.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策略的实施路径[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2011(11):54-55.
-
9朱锦丽.“三个二次”含参问题中优化或回避讨论策略[J].考试周刊,2016,0(40):56-57.
-
10康宇,傅雨春.解析几何中简化讨论策略[J].中学生数学(高中版),2011(1):1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