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后我国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9
-
1老愚.面向未来[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27). 被引量:3
-
2制造业 蓝领忧[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27):56-57. 被引量:2
-
3武怀海 孙思珍.入世后,职业教育怎样持续发展[N].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www.tvet.com.cn.,.
-
4陈至立.我国加入WTO对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2—01-09(1).
-
5蒋乃平.《乡下人城里人边缘人》[J].教育与职业,1994,12.
-
6蒋乃平.《乡下人 城里人 国际人》[J].教育与职业,1995,1.
-
7唐钧.《改革户籍 城乡一体不再遥远》.北京青年报,2002,1.10.
-
8蒋乃平.城市化进程与职业教育发展新机遇[J].教育与职业,2002(3):4-8. 被引量:23
-
9赵延东,王奋宇.城乡流动人口的经济地位获得及决定因素[J].中国人口科学,2002(4):8-15. 被引量:279
引证文献8
-
1贺志范.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5,3(26). 被引量:2
-
2汪汉荣,王绪朗.浅论农村教育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9-21. 被引量:1
-
3顾玉林.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保障失地农民利益[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3):71-74. 被引量:4
-
4王一群.浅谈职业教育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5):85-87. 被引量:1
-
5陈月凤.城市化进程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J].科技信息,2009(20). 被引量:3
-
6顾玉林.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研究[J].沧桑,2006,0(1):60-61.
-
7蒋乃平.城市化进程与职业教育发展新机遇[J].教育与职业,2002(3):4-8. 被引量:23
-
8吴智宏.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J].机械职业教育,2003(7):10-11.
二级引证文献34
-
1傅博.双师型教师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特征及作用研究[J].南北桥,2018,0(2):183-183.
-
2赵诤,李青刚.西部地区城市农民工现状调查及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3):19-20.
-
3谭家德,熊毅.中国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08,24(3):120-121. 被引量:1
-
4仇海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职业教育问题与对策——以浙江省温岭市温峤镇为例[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3,0(11):61-63.
-
5戴雪梅.关于"欠发达地区"城市化、产业化与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职教论坛,2005,21(01S):55-57. 被引量:2
-
6陈蔚,刘伟民.建立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的长效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6(19):57-59. 被引量:5
-
7吴慧燕.农民工生存状况及培训政策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5(12):8-9. 被引量:15
-
8黄盛兰.试论规范职业资格鉴定与高职教学改革[J].职教论坛,2006,22(03X):21-23. 被引量:10
-
9刘娟.中国NEET族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J].青年探索,2006(3):80-82. 被引量:14
-
10谭啸天,胡文彬.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高职学院学历教育教学改革衔接的研究[J].内江科技,2007,28(3):124-124. 被引量:14
-
1赵坤,郭宇.农业职业院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6(4):80-81.
-
2楼仁,曾新根.农民科技教育与农业人才培养[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9(5):57-57. 被引量:1
-
3华旭明.赣州市加快农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老区建设,2010(6):18-20.
-
4杨生斌,李月顺.WTO背景下的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之道[J].西北职教,2003(2):6-8.
-
5范月梅.试论中职农业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工教育,2012(A08):113-113. 被引量:1
-
6戚业国.职高如何面对当前的“普高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8,14(7):26-27. 被引量:1
-
7业内[J].教育与职业,2008(25):16-17.
-
8我国文盲尚有8500多万[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2(4):51-51.
-
9温景文.适应农村经济发展 培养合格的农业高等职业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2(12):49-51. 被引量:1
-
10郑仁焕.WTO背景下中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5(3):46-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