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33
-
1林伟连,吴克象.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建设要突出“导学关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5):26-28. 被引量:86
-
2郭志勇.古代学徒制对中职学校办学思路的启示及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2004(24):5-7. 被引量:11
-
3徐国庆.职业教育发展的设计模式、内生模式及其政策意义[J].教育研究,2005,26(8):58-61. 被引量:51
-
4徐国庆.中国的民间学徒制[J].职教论坛,2006,22(01X):1-1. 被引量:12
-
5颜忠军.西欧中世纪学徒制教育的兴衰及其对我国职教的启示[J].教育史研究辑刊,2006(4):87-89. 被引量:1
-
6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8.
-
7[美]汤姆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
8戴本博.外国教育史(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16,225.
-
9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学论[J].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74—75.
-
10徐平利.中世纪行会制度与职业教育的孕育[J].教育评论,2009(5):156-158. 被引量:9
引证文献5
-
1颜忠军.中世纪西欧学徒制教育的兴衰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22):75-77. 被引量:10
-
2许亚琼.对中世纪学徒制的新思考——基于其制度化目的、原因和社会意义[J].职教论坛,2009,25(3):61-64. 被引量:5
-
3肖凤翔,史可可.简论职业教育利益主体的演变[J].职教论坛,2012,28(13):8-11. 被引量:9
-
4丁学.中世纪行会学徒制对当代研究生导学关系构建的启示[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4(6):43-48.
-
5刘永芳,孙芳芳.欧洲中世纪行会学徒制的兴衰历史与现代启示[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4):53-58.
二级引证文献22
-
1谢颖.价值整合与平台化:高品质职业院校建设的选择和进路[J].教育科学论坛,2020(33):30-35. 被引量:1
-
2国兆亮.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视角看学徒教育[J].现代企业教育,2009(12):210-211. 被引量:1
-
3倪军.中等职业教育国际贸易专业学业导师制实践与反思[J].经济师,2009(11):116-117.
-
4黄享苟,陈卓,郭自灿.新世纪以来学徒制研究综述[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4(4):26-30. 被引量:5
-
5郑建林.欧洲古代职业教育中学徒制的特点与影响[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1):26-28.
-
6许冰冰.德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研究综述[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2,28(5):17-20. 被引量:2
-
7张月云.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利益主体问题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4):105-106.
-
8程宇.市场与政府:经济学视角下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的博弈均衡[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34):47-52. 被引量:2
-
9吴一鸣,赵向军.利益相关者视角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J].职教论坛,2014,30(25):9-14. 被引量:6
-
10蓝洁.民族职教传承与创新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模式探索[J].职教论坛,2014,30(25):26-30. 被引量:19
-
1彭厚英.西方职业教育制度发展阶段综述[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2(2):5-11.
-
2毕佳,宋玲玲.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烟台职业学院为例[J].科技视界,2014(32):59-59. 被引量:5
-
3庄毅.“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2002年年会专题报道——完善继续教育制度 发展继续教育事业[J].继续教育,2002,16(5):8-11. 被引量:5
-
4芮小兰.英国和澳大利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及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08(10):5-6. 被引量:4
-
5姜云桥.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20):310-310. 被引量:7
-
6孙艳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浅谈对西方职业教育的借鉴[J].快乐阅读(经典教学),2010(7):14-15.
-
7徐国庆.STW:当前西方职业教育研究热点及意义[J].上海教育,2001(16):60-63. 被引量:13
-
8王梦晗,黄也佳.二战后西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研究[J].职教通讯,2015(31):66-70.
-
9张春伟.借鉴与创新:中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之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21):80-82.
-
10应文涌.实施职业资格制度发展职业证书教育[J].上海成人教育,1992(5):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