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5-51,共7页
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
共引文献117
1 王建设,李慧民,侯渡舟,张化宁.区域循环经济理论探讨[J] .乡镇经济,2007,23(1):48-51. 被引量:2
2 楚金华,张洪革.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扩散效应”研究[J] .辽宁教育研究,2007(12):78-80. 被引量:3
3 鄢莉华,王娟鹃,盛祖淳,杨春和.非均衡发展战略对云南省的适宜性分析[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z1):48-52.
4 李正升,李瑞林,盛祖淳,包广静.简评区域增长极理论[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5(z1):69-73. 被引量:1
5 刘荣增,沈正平,党舫行.经济增长点概念的演变及其理论价值探讨[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1,14(3):30-32.
6 周熙雯.论闽台经济合作路径安排的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7 卫玲,戴江伟.丝绸之路经济带:超越地理空间的内涵识别及其当代解读[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1):31-39. 被引量:86
8 姜文芹.现代企业如何塑造良好的内部形象[J] .商业研究,2004(22):62-64. 被引量:1
9 刘傲洋.我国园区经济发展问题探析[J] .青海社会科学,2004(6):33-36. 被引量:1
10 钟声,高小琴.增长极理论在西部开发中的实践[J] .理论导刊,2001(2):21-23.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60
1 杨子平.西部开发与甘肃产业结构调整[J] .甘肃理论学刊,2000(5):22-25. 被引量:2
2 聂华林,拜琦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我国现代化的实现[J] .甘肃理论学刊,2003(1):3-6. 被引量:4
3 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所课题组.协调空间开发秩序和调整空间结构研究[J] .经济学动态,2005(2):35-39. 被引量:7
4 聂华林,赵超.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对西部产业发展的影响[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5):11-15. 被引量:41
5 刘卫东,陆大道.新时期我国区域空间规划的方法论探讨——以“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为例[J] .地理学报,2005,60(6):894-902. 被引量:85
6 卢中原.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J] .经济研究,1996,31(7):38-45. 被引量:52
7 王洛林,魏后凯.未来50年: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M].ISBN 7200044946北京:北京出版社.
8 Boarnet, M.G. An empirical model of intrametropolitan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growth[J]. Regional Science 73, 1994(2) : 135 - 152.
9 Brun, JF, J.L. Combes, and M.F. Renard. Are there spillover effects between the coastal and non-coastal regions in China? [ J ]. China Economic Review 13, 2002(2) : 161 - 169.
10 Cheung, K. and Lin, P. Spillover effects of FDI on innovation in China: Evidence from the provincial data[ J ]. China Economic Review 15, 2004(1): 25-44.
引证文献9
1 王建军.四川省工业化的重点:信息化带动的制造业[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8(4):38-41.
2 杨建,范志标.发展循环经济增强西部开发区的增长极功能[J] .新西部(理论版),2007(04X):24-25.
3 柯善咨.东西部经济增长决定因素和扩散与回流的比较研究[J] .统计研究,2009,26(1):56-65. 被引量:7
4 杨永,张帆,李媛春.甘肃省培育新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的可行性分析[J] .北方经济,2022(8):59-62.
5 邓健,邢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的乐山融合路径探析[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4,39(8):84-90.
6 任佩瑜,吴玲,余伟萍.西部工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模式探讨[J] .中国工业经济,2002(12):65-72. 被引量:4
7 任佩瑜,黄璐,李贻伟.西部老工业基地战略性再造中的问题和对策[J] .中国工业经济,2004(1):49-55. 被引量:13
8 聂华林,李泉,竹君.城乡网络非均衡:甘肃新型工业化的现实选择[J] .甘肃社会科学,2004(1):46-51. 被引量:3
9 范小俊,黎鹏.论南贵昆经济区的构建与加强滇黔桂的合作发展——广西与中西部邻近省区合作发展研究系列论文之五[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1):47-54.
二级引证文献27
1 聂华林,拜琦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我国现代化的实现[J] .甘肃理论学刊,2003(1):3-6. 被引量:4
2 彭建平,牛利民.从三次产业看新型工业化及其启示[J] .北京纺织,2004,25(5):6-9.
3 毛泽盛.南京郊县工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J] .南京社会科学,2005(1):84-88.
4 张志斌,李泉.青海工业发展模式选择[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2):30-33. 被引量:3
5 张燕翀,张相斌,赵连华.大连老工业基地振兴中产业结构不均衡协调发展模式[J] .大连大学学报,2005,26(3):12-14. 被引量:1
6 丁昌锋.振兴东北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比较分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5(1):23-25. 被引量:1
7 江彩霞,张相斌.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工业结构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初探[J] .理论界,2005(11):22-23.
8 刘兵,邹树梁,陈甲华,刘文君.中部崛起中的湖南城市再造战略刍议[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36-39.
9 董树功.坚持科学发展观 振兴四川老工业基地[J] .经济与管理,2006,20(7):85-88.
10 牛利民.浅谈产业革命与新型工业化[J] .中国科技信息,2006(19):288-289.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