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档案天地》
2001年第B06期22-23,共2页
Archives World
同被引文献26
-
1董国强.论“问题与主义”之争前后的李大钊思想——对争论性质的再探讨[J].社会科学研究,2004(4):99-104. 被引量:9
-
2孙晓飞.“五四”前后胡适实用主义影响评议[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30(S2):266-269. 被引量:2
-
3张艳国.五四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反思[J].史学月刊,1999(3):8-13. 被引量:3
-
4倪培强,池中莲.也谈“问题与主义”之争及其影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0(2):3-9. 被引量:4
-
5范耀登.试论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论争对立中的同一[J].广东社会科学,1998(2):70-75. 被引量:2
-
6郑俊武,邓星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1998(1):36-37. 被引量:7
-
7夏军.杜威实用主义理论与中国乡村建设运动[J].民国档案,1998(3):63-68. 被引量:13
-
8张先贵.重评“问题与主义”之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9(5):86-92. 被引量:8
-
9刘会.《壬戌学制》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6(1):44-47. 被引量:4
-
10魏绍馨.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及其评价的历史反思[J].齐鲁学刊,1994(1):33-38. 被引量:7
-
1郑维东.电视的问题与主义[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3(8):15-15.
-
2谢志军,牛建军.再论胡适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J].党史博采(下),2007(09X):15-16. 被引量:2
-
3叶水涛.也谈问题与主义[J].考试(中考版),2010(11):1-1.
-
4赵映林.“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的胡适与李大钊[J].新华月报,2011(18):85-87.
-
5桑兵.问题与主义——本期栏目解说[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5):69-72.
-
6辜雅.问题与主义之争[J].文史月刊,2013(3):60-61.
-
7赵映林.道不同的友谊——胡适与李大钊[J].名人传记,2010(12):70-73.
-
8朱洪.努力人生:胡适在北大[J].读书文摘,2007,0(12):29-35.
-
9杜永峰.改革开放以来“问题与主义”之争研究综述[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2):46-49.
-
10程丹,唐丹.胡适和李大钊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的相通之处[J].兰州学刊,2006(4):41-43.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