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微/伪/萎托邦”:自由的幻象 被引量: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微时代”里的“微托邦” 20世纪以“世界大战”、“大革命”开始,而终结于革命失落、大国崩溃。置身其间的中国,亦不能免俗,也形成了一个追求现代、鼓吹革命的“大时代”,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种种大潮流此起彼伏,至今,尤有“大国崛起”之大想象的鼓噪不已。然而,各种大鸣大放虽然不绝于耳,但是在众声喧哗之下,却有无数细语微言,藉以现代媒介网络四处流散,终而蔚为风潮,成就了一个“微文化”流行的“微时代”。
作者 韩琛
机构地区 青岛大学文学院
出处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1-23,共3页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基金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重大研究项目"微文化与当下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研究"(JCS-2014-A03)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10

  • 1[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 2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
  • 3麦克洛斯基.社会科学的措辞[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277.
  • 4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 5·[美]安德鲁·基恩.《数字眩晕》,郑友栋等译,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1页.
  • 6《<指尖上的网民>-2014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分析》,http.//www.iydnews.com/2323.html.
  • 7[澳]迈克尔·A.豪格,[英]多米尼亚·阿布拉姆斯.《社会认同过程》,高明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6页.
  • 8[美]罗洛·梅.《人的自我寻求》,郭本禹,方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 9盖琪.后福特主义时代的话语表达机制[J].探索与争鸣,2014(7):14-15. 被引量:13
  • 10张颐武.“四跨”与“三改”:“微生活”新论[J].探索与争鸣,2014(7):25-26. 被引量:4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6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