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2009年7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在天津召开。会后,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再一次强调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在我国中职院校中,德育课教学的实效不容乐观,其中教学方法陈旧是最核心的问题。为了改变德育课教学面临的窘境,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一、行动导向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对比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9年制定《框架教学计划》所决定的一种新型的职业培训教学课程体系和先进的职业技术培训教学法。它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通过学习活动构建知识,形成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使受教育者既能适应相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又能将这种构建知识的能力运用于其他职业,进而达到学以致用效果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根本变革,它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传统教学模式,是通过修剪学生的个性而培养同一模式的人,因此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对其成员各种类型的需要。从个体的角度来看,统一化的学校教育通过压抑个性而扼杀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在传统教学课堂上,老师是行动主体,常采用“我讲你听,我说你记”的单项灌输方式,老师只关注“学会”的结果,而不注重培养学生“乐学”的心态与“会学”的能力,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厌学,或者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独立承担工作,缺乏主动性。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老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学生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行动主体,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行动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因此,行动导向法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